在探讨“出事故双方都走了还能追究吗”这一问题时,我们首先要明确的是,交通事故发生后,无论事故双方是否离开现场,都不影响后续法律责任的追究。关键在于事故的性质、后果以及当事人的行为是否符合法律规定。
一、事故责任与逃逸的认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第九十二条,发生交通事故后当事人逃逸的,逃逸的当事人承担全部责任。但是,有证据证明对方当事人也有过错的,可以减轻责任。这意味着,即使一方逃逸,也并不意味着其可以完全逃避法律责任。如果逃逸方存在违规行为或操作失误,且对方无过错或过错较小,逃逸方仍需承担主要或全部责任。
二、法律追究的途径民事赔偿责任:
受害者可以通过与肇事者协商或提起民事诉讼的方式,要求肇事者赔偿医疗费、误工费、护理费、残疾赔偿金等损失。
行政责任: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九十九条,造成交通事故后逃逸,尚不构成犯罪的,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可对逃逸者处以罚款,并可并处拘留。逃逸者还可能面临驾驶证扣分甚至吊销的处罚。
刑事责任:
在某些严重情况下,如逃逸导致他人重伤或死亡,逃逸者可能构成交通肇事罪,面临刑事处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三、事故双方离开现场的影响事故双方离开现场可能会给事故责任的认定带来一定困难,但并不意味着无法追究责任。交警部门会通过现场勘查、证人证言、监控录像等多种方式,尽可能还原事故真相,并依据法律规定进行责任认定。
四、建议与警示发生交通事故后,当事人应立即停车、保护现场、抢救受伤人员,并迅速报告交警部门。逃逸只会加重自身的法律责任,并可能导致更严重的后果。同时,受害者也应积极收集证据,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综上所述,出事故后双方离开现场并不影响后续法律责任的追究。无论是民事赔偿、行政处罚还是刑事责任,逃逸者都需依法承担相应的法律后果。因此,发生交通事故后,当事人应冷静处理,切勿选择逃逸,以免承担不必要的法律责任。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九十九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处二百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罚款: (一)未取得机动车驾驶证、机动车驾驶证被吊销或者机动车驾驶证被暂扣期间驾驶机动车的; (二)将机动车交由未取得机动车驾驶证或者机动车驾驶证被吊销、暂扣的人驾驶的; (三)造成交通事故后逃逸,尚不构成犯罪的; (四)机动车行驶超过规定时速百分之五十的; (五)强迫机动车驾驶人违反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和机动车安全驾驶要求驾驶机动车,造成交通事故,尚不构成犯罪的; (六)违反交通管制的规定强行通行,不听劝阻的; (七)故意损毁、移动、涂改交通设施,造成危害后果,尚不构成犯罪的; (八)非法拦截、扣留机动车辆,不听劝阻,造成交通严重阻塞或者较大财产损失的。 行为人有前款第二项、第四项情形之一的,可以并处吊销机动车驾驶证;有第一项、第三项、第五项至第八项情形之一的,可以并处十五日以下拘留。
《《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第九十二条 发生交通事故后当事人逃逸的,逃逸的当事人承担全部责任。但是,有证据证明对方当事人也有过错的,可以减轻责任。 当事人故意破坏、伪造现场、毁灭证据的,承担全部责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2023修正)》》第一百三十三条之二 对行驶中的公共交通工具的驾驶人员使用暴力或者抢控驾驶操纵装置,干扰公共交通工具正常行驶,危及公共安全的,处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前款规定的驾驶人员在行驶的公共交通工具上擅离职守,与他人互殴或者殴打他人,危及公共安全的,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 有前两款行为,同时构成其他犯罪的,依照处罚较重的规定定罪处罚。
2025-04-19 16:56
车主是否担责的关键在于其是否存在过错。若车主未审查驾驶人资格或车辆状况,可能需承担赔偿责任;若无过错,则仅由实际驾驶人赔偿,车主无需担责。具体需结合个案证据判断。
2025-04-19 16:51
事故责任需由交警依法判定,双方应保留证据、理性处理。若对方有明显过错(如闯红灯),您无需认全责;若自身存在违规,则按过错比例承担责任。
2025-04-18 17:11
交强险优先赔付:即使对方全责,交强险需在财产损失2000元限额内先行赔付,超出部分由商业险或责任人承担。
明确赔偿主体:若车辆挂靠公司或单位,可将挂靠方列为共同被告。
执行风险防范:起诉前需调查被告财产状况,避免判决后无法执行。
2025-04-10 16:58
2025-04-10 1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