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双方协商。劳动者因工负伤、致残、致死后,单位或者劳动者应当向当地劳动局申请工伤认定,在确定属于工伤后,单位和受害人或者受害人家属协商赔偿数额和范围。单位履行了赔偿义务,受害人无须再经过其它程序。
2、申请劳动仲裁。双方协商不了,劳动者可以向用人单位所在地的劳动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对不再向法院起诉的裁决结果应当服从。
3、民事诉讼程序。受害人不服仲裁裁决的,可以在收到仲裁裁决书之日起15日内向人民法院起诉。
法律依据
《工伤保险条例》第四条 用人单位应当将参加工伤保险的有关情况在本单位内公示。
用人单位和职工应当遵守有关安全生产和职业病防治的法律法规,执行安全卫生规程和标准,预防工伤事故发生,避免和减少职业病危害。
职工发生工伤时,用人单位应当采取措施使工伤职工得到及时救治。
《工伤保险条例》第二十一条 职工发生工伤,经治疗伤情相对稳定后存在残疾、影响劳动能力的,应当进行劳动能力鉴定。
2024-05-22 11:21
工伤事故赔偿纠纷处理流程:
1、进行工伤治疗;
2、委托律师全程代理;
3、申请工伤认定;
4、申请工伤鉴定(劳动能力和自理能力鉴定);
5、确定赔偿项目及赔偿数额;
6、进行工伤保险理赔;
7、提起人身损害赔偿诉讼;
2024-09-03 09:55
工伤应该按以下流程进行赔偿:
1、职工或者用人单位在限制的时间内,向统筹地区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
2、工伤认定后,用人单位、工伤职工或者其直系亲属向设区的市级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提出劳动能力鉴定申请,通过劳动能力鉴定确定伤残等级;
3、用人单位根据伤残鉴定的等级,按照法律的规定进行赔付。
2025-02-07 11:19
劳动者发生身伤害事故后,可以申请工作认定,经认定属于工伤的,劳动者可以获得工伤保险赔偿,而申请伤认定有一定期限的,要在规定的期限内申请,工作认定过了申请期限的,造成劳动者申请工伤认定不受理的,由用人单位承担工伤赔偿的责任
2025-04-16 16:19
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对工伤认定问题发生争议,当事人可向当地劳动行政部门的社会保险行政机构申诉,也可以向当地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
由劳动行政部门的社会保险行政机构处理的,当事人对其认定结论不服时,可依法提起行政复议或行政诉讼;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的,只要符合受理条件,仲裁委员会应予受理,并按《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办案规则》的有关规定委托当地劳动行政部门的社会保险行政机构进行认定,然后依据认定结论和国家有关规定进行处理。
2025-03-17 16:54
依据我国相关法律的规定,进行公路工程建设的,要签订施工合同,确定建设单位与施工单位的责任。
公路工程要签订书面的合同,口头合同是无效的,如果因工程产生纠纷索赔,可以通过协商、仲裁、诉讼等方式索赔。
合同争议的解决,当事人可以通过和解或者调解解决合同争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