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实际的案情和情节。取保候审是一个强制措施,被取保候审不意味着不追究刑事责任了,还是可能判处有期徒刑的,但是能被取保候审是个好的现象,一般取保候审出来,判缓刑几率较大。两者的条件有一些相近,都适应三年以下有期徒刑。如果有积极赔偿,取得谅解,或者其他有利因素如未成年人可能争取缓刑。
如果是因为证据不足而被取保候审,公安机关又无法补充侦查到充分证据,将不再追究嫌疑人的刑事责任,不会坐牢,当然也不会产生前科等不良记录。即使公安机关补充侦查到了充分证据,需要继续追究嫌疑人的刑事责任的,可以寻求律师帮助,通过有效辩护,与受害方积极协商,取得谅解的,嫌疑人被判处缓刑的机率是非常高的,一般情况下不会被判处实际刑罚,最终就达到不再进监狱服刑的效果。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六十七条 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以取保候审:
(一)可能判处管制、拘役或者独立适用附加刑的;
(二)可能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
(三)患有严重疾病、生活不能自理,怀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婴儿的妇女,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
(四)羁押期限届满,案件尚未办结,需要采取取保候审的。
取保候审由公安机关执行。
2022-10-25 15:06
取保候审是一个强制措施,被取保候审不意味着不追究刑事责任了,还是可能判处有期徒刑的,但是能被取保候审是个好的现象,一般取保候审出来,判缓刑几率较大。两者的条件有一些相近,都适应三年以下有期徒刑。如果有积极赔偿,取得谅解,或者其他有利因素如未成年人可能争取缓刑。
如果是因为证据不足而被取保候审,公安机关又无法补充侦查到充分证据,将不再追究嫌疑人的刑事责任,不会坐牢,当然也不会产生前科等不良记录。即使公安机关补充侦查到了充分证据,需要继续追究嫌疑人的刑事责任的,可以寻求律师帮助,通过有效辩护,与受害方积极协商,取得谅解的,嫌疑人被判处缓刑的机率是非常高的,一般情况下不会被判处实际刑罚,最终就达到不再进监狱服刑的效果。
2024-06-28 11:25
1、取保候审这一项措施与犯罪嫌疑人是否会被定罪量刑并无直接关联性。
换句话说,即使符合取保候审的所有前提条件,犯罪嫌疑人人得以获得自由并不意味着之后不会面临法律的制裁和惩罚。
2、在司法实践中,尽管取保候审是一种我国实行的重要刑事诉讼程序当中的强制性手段之一,但这并不意味着只要通过了取保候审审批过程便可以完全免去对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的刑事责任追诉责任。
反之,任何经过严谨调查确认的犯罪行为都应当受到社会公平审判下的应有制裁。
3、若经调查证实的确存在犯罪事实并且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亦无法摆脱其责任,那么依照法理原则,相关地方人民法院应当依据案件情节严重程度予以公正的判决。
2022-08-10 10:06
初犯取保候审坐牢几率大吗?在司法实践中,嫌疑人被取保候审后再进鉴于服刑的几率是极低的。一方面,如果是因为证据不足而被取保候审,公安机关又无法补充侦查到充分证据将不再追究嫌疑人的刑事责任。
另一方面,及时公安机关补充侦察到充分证据,但是通过有效辩护,嫌疑人被判处缓刑的几率是非常高的。一般情况下不会被判处实际刑罚,最终就达到不再进监狱服刑的效果。
2022-09-22 13:51
诈骗罪取保候审后,争取缓刑的机会还是相对会大一些,但不是必然,几率多少要视具体案情而定。毕竟取保候审和缓刑是两个不同的法律概念,不能随意划等号,更不能绝对的认为取保了就一定能判缓刑。判缓刑或者不予追究刑事责任,就意味着不用再坐牢了。取保候审是刑事案件办理过程中公、检、法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采取的一种强制措施方式,它与逮捕、监视居住的性质是一样的,其目的都主要是为保证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能够及时到案。是否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取保候审,通常依据其人身危险性来判断,即有无再犯、逃跑及毁灭证据等情形。
2022-09-26 15:01
不管是诈骗还是其他什么罪,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以取保候审:
(一)可能判处管制、拘役或者独立适用附加刑的;
(二)可能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
(三)患有严重疾病、生活不能自理,怀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婴儿的妇女,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
(四)羁押期限届满,案件尚未办结,需要采取取保候审的。
取保候审由公安机关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