欠债不还属于民事纠纷,一般公安局不会立案。去法院调解或起诉,不管多少金额,只要符合其他立案条件的,法院都会立案。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六百六十七条规定:借款合同是借款人向贷款人借款,到期返还借款并支付利息的合同。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二十二条规定:起诉必须符合下列条件:(一)原告是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二)有明确的被告;(三)有具体的诉讼请求和事实、理由;(四)属于人民法院受理民事诉讼的范围和受诉人民法院管辖。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六百六十七条 【借款合同定义】借款合同是借款人向贷款人借款,到期返还借款并支付利息的合同。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二十二条 起诉必须符合下列条件: (一)原告是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 (二)有明确的被告; (三)有具体的诉讼请求和事实、理由; (四)属于人民法院受理民事诉讼的范围和受诉人民法院管辖。
2022-08-12 18:11
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借贷之后长时间逾期或者说故意不还,具有非法占有的主观故意,额度超过三千元的,则构成诈骗犯罪,达到立案标准。
2025-01-07 10:59
视具体情况而定。如果是借贷之后长时间逾期或者说故意不还,具有非法占有的主观故意,额度超过三千元的,则构成诈骗犯罪,达到立案标准。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
2023-02-26 13:39
在捷信欠款绝大多数情况是不会被立案的。贷款不还属于民事纠纷而非刑事纠纷。只有在一些特殊情况下,欠款不还的人可能会触及贷款诈骗罪。
根据我国法律规定,贷款一万元以上,就属于数额较大,可以被立案调查。构成贷款诈骗罪的条件:1、采用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的方法来骗取金融机构的信任,从而获得贷款。比较常见的做法有:制造虚假的个人身份材料、冒用他人的身份材料等等。2、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也就是说,借款人在申请贷款的时候,就没有打算按照合同约定归还贷款。3、欠款涉及金额在1万元以上,如果涉及金额在20万元以上,那么就属于涉及数额特别巨大。
那么,贷款诈骗罪和诈骗罪的界限是什么呢?
1、犯罪对象不同。本罪的对象仅是指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贷款,受害人是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而诈骗罪的对象既包括货币,亦包括财物,对象不仅指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其范围比贷款诈骗罪广泛得多。
2、发生的领域不同。本罪发生在金融领域进行贷款的过程中;而诈骗罪的领域范围则极为广泛,可以涉及任何领域,自然也包括金融领域在内。
3、侵害的客体不同。本罪不仅会对国家、公众贷款的所有权造成侵害,同时亦侵害了国家有关金融信贷的管理制度,其属于复杂客体;而诈骗罪的客体则是公私财物的所有权。
4、客观行为的表现方式不完全相同。两者行为的本质特征虽然都是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但本罪所使用的方法却是围绕骗取贷款进行的,所使用的具体方法都是与贷款所需的文件、文件有关,如虚构引进资金、项目;使用虚假的经济合同等等就是如此;而诈骗罪的行为方式更多样化,有时仅凭其三寸不烂之舌便可达到骗取他人财物的目的。
5、犯罪的起点额不同。本罪的认定为犯罪的起点数额,根据《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公安机关管辖的刑事案件立案追诉标准的规定(二)》第五十条之规定,追诉起点金额为2万元;而诈骗罪的起点数额一般是在3000元左右。
由此可见,捷信欠款一般是不会被刑事立案的,贷款不还是属于民事纠纷。
2023-04-28 08:44
欠款无论多少都可以起诉,只要满足了起诉的法定条件即可,起诉的法定条件为,原告要与案件有直接利害关系,要有明确的被告,要有具体的诉讼请求及事实和理由等。
2024-09-21 13:52
不管多少金额,法院都会立案,因为民事权利是以维权为目的,立案要求与款项数额没有直接关系,法理上推论是只要有侵权事实存在就应立案,比如有些民事权利而没有金钱的给付义务,同样在民事法律调整的范围。
但是,在诉讼中是有法律成本的,一是当事人的成本,起诉须承担诉讼费的基本起步费用,当事人须考虑是否得不偿失;
二是司法成本,即法律资源的占用,司法机关须将有限的司法资源运用到需要法律调整的地方与对象。
所以数额太少是不予立案的,这还未见统一规定,但有的地区内部掌握是1000元至3000元为立案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