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对宪法进行第五次修改时将生态文明正式写入宪法。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第三次全体会议经投票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将“生态文明”正式写入宪法。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在一个新时代大背景之下,把生态文明写入宪法,意义十分重大。
《宪法》第二十六条规定,国家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国家组织和鼓励植树造林,保护林木。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二十六条 国家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国家组织和鼓励植树造林,保护林木。
我国对宪法进行第五次修改时将生态文明正式写入宪法。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第三次全体会议经投票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将“生态文明”正式写入宪法。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在一个新时代大背景之下,把生态文明写入宪法,意义十分重大。
《宪法》第二十六条规定,国家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国家组织和鼓励植树造林,保护林木。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二十六条 国家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国家组织和鼓励植树造林,保护林木。
生态文明写入宪法是对现行宪法1982年宪法,于2018年第五次修订。 现行宪法为1982年宪法,并历经1988年、1993年、1999年、2004年、2018年五次修订。将“生态文明”写入国家根本法,体现了党和国家对生态环境问题的高度重视,也反映了新时代背景下对社会经济发展路径转变、优化升级的深刻理解。在宪法中明确规定生态文明建设,最根本目的还是为了保障人民福祉。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大法,规定拥有最高法律效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于1954年9月20日、1975年1月17日、1978年3月5日和1982年12月4日通过四个宪法,现行宪法为1982年宪法,并历经1988年、1993年、1999年、2004年、2018年五次修订。 宪法修改是党中央从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和战略高度作出的重大决策;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举措;是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 宪法修改是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严格依法按程序进行;坚持充分发扬民主、广泛凝聚共识;坚持对宪法作部分修改、不作大改。
2018年2月24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中,通过了宪法修正案,将宪法第二十七条增加一款,也就是宪法宣誓。且作为第三款,国家工作人员就职时应当依照法律规定公开进行宪法宣誓。故宪法宣誓则是在2018年2月24日设定的。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权威、法律效力。国家工作人员必须树立宪法意识,恪守宪法原则,弘扬宪法精神,履行宪法使命,宪法宣誓彰显宪法权威,激励和教育国家工作人员忠于宪法、遵守宪法、维护宪法。
我国现行宪法是八二年宪法。现行八二宪法共历经五次修订。1、1988年4月12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 ;2、1993年3月29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3、1999年3月15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4、2004年3月14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进行了修正;5、2018年3月11日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第三次全体会议经投票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