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事人投诉律师事务所或者律师,应准备一份书面的投诉信,并附带有关证据材料(如委托代理合同、收费凭据等)的复印件前往所在地司法局律师管理部门、律师协会或者通过信函等方式进行投诉。 投诉信应包括以下几项内容: 1、投诉人姓名、联系方式; 2、被投诉人姓名、联系方式; 3、投诉的内容与事情经过; 4、投诉的请求等。
被法院判处缓刑的人员,必须在判决书生效后10天之内持判决书到当地司法局报到。
判了缓刑司法局不接受,不影响法院判决。
二者没有关系。 司法局和法院的职责不同。 司法局是司法行政机关,负责对律师的管理指导、法律援助、调解、对刑满释放和解除劳教人员的帮教等工作。 法院是司法审判机关,负责案件的审理判决,以及接受抗诉进行再审。 司法局作为司法行政机关、重要肩负法制宣传、法律服务和法律保障作用。全国每年的普法、国家司法考试包括对通过考试后担任律师、公证员的管理、法律服务人员(148法律服务所)的管理、以及司法鉴定管理。另外,个别市级司法局还要管理同级监狱、劳教所。(需要说明的是,除了个别监狱、劳教所之外,一般来说、监狱、劳教所都直接归省级司法厅直接管理,而不由所在地的司法局管理。) 法院是法律审判机关,一般是分刑事审判、民事审判、行政审判等,还要负责对审判结果的执行(主要是民事执行)。
宣判后有十天的上诉期,如果不上诉,期满后,判决书生效,然后法院将材料递交司法局,司法局收到后会及时通知你报到。被判处缓刑的罪犯应实施社区矫正,具体由司法所实施。司法局无权收监,但可以建议法院撤销缓刑。社区矫正实施办法第三条县级司法行政机关社区矫正机构对社区矫正人员进行监督管理和教育帮助。
司法局是司法行政机关,司法局一般职能由区县级司法局实现,各级司法局隶属于上级司法行政机构,各区县司法局由设有区县的市级司法局垂直管辖,受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各级司法局负责本辖区内社区矫正、安置帮教、普法宣传、律师辩护、公证仲裁等业务办理,还要负责起草或者组织起草本市有关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草案,承担统筹推进本市法治政府建设的责任。
判处缓刑要到当地司法局做什么?犯罪人员在被判缓刑后,应到司法所报道,接受社区矫正,犯罪人员带着材料,复印件先去司法局报道,备案。然后去司法所报道,备案。以后按时按时报道就可以了,直到缓刑结束。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七十五条: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应当遵守下列规定:(一)遵守法律、行政法规,服从监督;(二)按照考察机关的规定报告自己的活动情况;(三)遵守考察机关关于会客的规定;(四)离开所居住的市、县或者迁居,应当报经考察机关批准。
被法院判处缓刑的人员,必须在判决书生效后10天之内持判决书到当地司法局报到。最高人民法院 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被法院判处缓刑的人员,必须在判决书生效后10天之内持判决书到当地司法局报到。
缓刑是先判决然后才到司法局进行报道。 根据《社区矫正实施办法》规定,对于适用社区矫正的罪犯,人民法院、公安机关、监狱应当核实其居住地,在向其宣判时或者在其离开监所之前,书面告知其到居住地县级司法行政机关报到的时间期限,以及逾期报到的后果,并通知居住地县级司法行政机关。 社区矫正人员,应当自人民法院判决、裁定生效之日,或者离开监所之日起十日内,到居住地县级司法行政机关报到。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应当及时为其办理登记接收手续,并告知其三日内到指定的司法所接受社区矫正。发现社区矫正人员未按规定时间报到的,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应当及时组织查找,并通报决定机关。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34条的规定,对属于人民法院受案范围的行政案件,在法律、法规未规定行政复议为提起行政诉讼的必经程序时,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可以自由选择救济手段。如果其提起诉讼的同时又申请复议,应由首先受理的机关进行处理。如果最先受理的机关是复议机关,那么当事人对复议决定不服,还有权提起行政诉讼;如果先受理的机关是法院,那么法院作出判决后,当事人就不能再申请行政复议,这就是所谓的“司法最终解决原则。”但是,如果复议机关和法院是同时受理的,则由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选择其中的一个作为解决其行政争议的机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