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名誉权的赔偿标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第8条规定. 因侵权致人精神损害,但未造成严重后果,受害人请求赔偿精神损害的,一般不予支持。 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情形判令侵权人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 因侵权致人精神损害,造成严重后果的,人民法院除判令侵权人承担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等民事责任外。 可以根据
名誉权侵权的认定: 1、在侵害对象上,被侵害人是特定人。 2、在侵害方式上,主要是以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公民的名誉。 3、在主观过错上,侵害人可能是故意,也可能是过失。 4、在客观上,具有非法侵害他人名誉权的事实。 5、在后果上,对被侵害人的名誉造成较严重的损害。 【法律依据】 《民法总则》第一百二十条:公民的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受到侵害的,
名誉权侵权的构成要件: 1、行为人有主观过错。 2、行为人的行为违法。 3、要有名誉权损害事实。 4、存在因果关系。 《民法总则》第101条:公民、法人享有名誉权,公民的人格尊严受法律保护,禁止用侮辱、毁谤等方式损害公民、法人的名誉。 第120条:公民的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受到侵害的,有权要求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并可以要求赔偿损
名誉权侵权的方式:侮辱、诽谤以及因为新闻报道存在严重失实的情况,给他人名誉造成了损害。 【法律依据】 《侵权责任法》第十五条,承担侵权责任的方式主要有: (一)停止侵害; (二)排除妨碍; (三)消除危险; (四)返还财产; (五)恢复原状; (六)赔偿损失; (七)赔礼道歉; (八)消除影响、恢复名誉。 以上承担侵权责任的方式
名誉权侵权的形式: 1. 以书面、口头形式宣场他人的隐私,或者捏造事实公然丑化他人人格,以及用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他人名誉,造成一定影响的,应当认定为侵害公民名誉权的行为。 2.以书面、口头等形式诋毁、诽谤法人名誉,给法人造成损害的,应当认定为侵害法人名誉权的行为。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名誉权】公民、法人享有名誉权,公民的人格尊严受法律保护,禁止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