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劳动关系主体适格:工伤认定的对象必须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类企业的职工和个体工商户的雇工。审查申请工伤认定的主体应主要掌握以下标准: 1、用人单位是否为依法核准登记的各类企业或有雇工的个体工商户。 2、职工是否为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的劳动者。 (二)存在劳动关系: 1、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是否存在从属关系,接受用人单位的管理、指挥和监督。 2、用人单位是否根据某种分配原则,组织工资分配,劳动者按照一定方式领取劳动报酬。 3、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是否为用人单位业务的组成部分。 4、劳动者是否在用人单位提供的工作场所、使用用人单位提供的生产工具。 (三)存在事故伤害事实:应从工作时间、工作场所和工作原因三个要素进行审查。 1、工作时间:既包括用人单位规定的工作时间和单位要求加班加点的时间,也包括为开展正常工作所必须的与工作有关的预备性或收尾性工作时间。 2、工作场所:一般应根据职工的工作职责、工作性质、工作需要、工作纪律等方面综合考虑,凡与职工工作职责相关的区域以及自然延伸的合理区域如单位提供的工作休息场所、卫生间等均应视为工作场所。 3、工作原因:应从是否属于本岗工作、是否属于单位临时指派的工作、是否属于单位重大紧急情况等方面考虑。
能。单位职工因交通事故鉴定为工伤,经治疗伤情相对稳定后存在残疾、影响劳动能力的,当事人可以向设区的市级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提出劳动能力鉴定申请。申请劳动能力鉴定应当填写劳动能力鉴定申请表,并提交下列材料:(一)《工伤认定决定书》原件和复印件;(二)有效的诊断证明、按照医疗机构病历管理有关规定复印或者复制的检查、检验报告等完整病历材料;(三)工伤职工的居民身份证或者社会保障卡等其他有效身份证明原件和复印件;(四)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规定的其他材料。
出了工伤事故应当申请工伤认定,职工发生事故伤害,用人单位应在三十日内向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申请工伤认定。伤情稳定后,申请劳动能力鉴定。在完成工伤认定和劳动能力鉴定程序后,可确定具体的赔偿标准。
工伤认定不可以网上申报。用人单位应当自事故伤害发生之日或者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之日起30日内,向统筹地区社会保险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如果用人单位未按规定提出工伤认定申请的,工伤职工或者其近亲属、工会组织在事故伤害发生之日或者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之日起1年内,可以直接向用人单位所在地统筹地区社会保险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应当自受理工伤认定申请之日起60日内作出工伤认定的决定,并书面通知申请工伤认定的职工或者其近亲属和该职工所在单位。提出工伤认定申请应当提交:工伤认定申请表、与用人单位存在劳动关系(包括事实劳动关系)的证明材料、医疗诊断证明或者职业病诊断证明书(或者职业病诊断鉴定书)。
工伤认定劳动者能申请复议。 《工伤保险条例》第五十五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有关单位或者个人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也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一)申请工伤认定的职工或者其近亲属、该职工所在单位对工伤认定申请不予受理的决定不服的; (二)申请工伤认定的职工或者其近亲属、该职工所在单位对工伤认定结论不服的; (三)用人单位对经办机构确定的单位缴费费率不服的; (四)签订服务协议的医疗机构、辅助器具配置机构认为经办机构未履行有关协议或者规定的; (五)工伤职工或者其近亲属对经办机构核定的工伤保险待遇有异议的。
公务员也是劳动者,公务员在工作过程中造成人身伤害的,可以依法申请工伤认定,确定属于工伤的,可以获得一定经济补偿。
在工伤认定申请期间,用人单位要正常支付劳动者工资,经认定属于工伤的,劳动者要停工留薪的,用人单位要停工留薪期间,要正常支付工资。
退休人员不属于我国工伤保险条例的保护对象,所以退休人员是不可以申请工伤认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