龄一般分为企业工龄和社会工龄,社会工龄也叫非企业工龄,是指员工不在该企业上班的工作的年数。一般很多企业都只管企业工龄,工龄有两个主要算法固定工龄工资:企业把员工
个人所得税起征点确定为每月5000元;以每一纳税年度的收入额减除费用六万元,以及专线扣款,专项附加扣除和依法确定的其他扣除后的余额;这个为应纳税所得额,今后计算
企业执行工龄工资的政策各不相同,可自主决定。少数企业觉得工龄工资所占比例小、意义不大,干脆不设置这项政策;多数企业的工龄工资政策确定每年多少钱,员工实际所得工龄
工龄工资,又称年功工资,是企业按照员工的工作年数,即员工的工作经验和劳动贡献的积累给予的经济补偿。工龄工资是企业分配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虽然金额不是很高,但工龄工资的作用不可小瞧。企业执行工龄工资的政策各不相同。目前的实施办法主要分为以下两种: 1、将员工工龄分为两个部分:一是社会工龄,即员工非本企业的工作年数;二是企业工龄,即员工为本企业工作的年数。 2、对
工龄是从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的那一天算起的。 在实行《劳动合同》制度之前,工龄以档案工龄为准;在实行《劳动合同》制度之后,工龄从员工的社会保险档案建档的那一天算起。
员工工龄工资标准: 1.在本公司连续工作满一年的员工每月工龄工资为¥50元整。 2.在本公司连续工作满两年的员工每月工龄工资为¥100元整。 3.在本公司连续工作满三年的员工每月工龄工资为¥150元整。 4.在本公司连续工作满四年的员工每月工龄工资为¥180元整。 5.以此类推,之后在本公司工作每增加一年,每月工龄工资相应增加¥30元整。累计十年封顶。 6.员工连续请假超过15天或年内请假累计超过30天者,取消工龄按新员工待遇执行并重新计算工龄(总经理特批的除外)。 7.员工辞职后又复职,原工龄取消,按照新入职时间重新计算工龄。 8.试用期间不计算工龄。 管理人员工龄工资标准 1.在本公司连续工作满一年的办公室(包括采购、仓管、文员、销售、业务、设计)人员每月工龄工资为100元钱。 2.在本公司连续工作满一年的b级主管级人员每月工龄工资为¥100元整。 3.在本公司连续工作满一年的a级主管级人员每月工龄工资为¥150元整。 4.在本公司连续工作满一年的项目经理助理、厂长助理级人员每月工龄工资为¥200元整。 5.在本公司连续工作满一年的项目经理级人员每月工龄工资为¥250元整。 6.在本公司连续工作满一年的经理(不含)级以上人员每月工龄工资为¥300元整。 7.以此类推,之后在本公司工作每增加一年,每月工龄工资按照相关职位相应增加;满三年后,所有级别管理人员在本公司工作每增加一年,每月工龄工资增加¥50元整,累计十年封顶。(计算方式与“员工工龄工资的计算方法”相同) 8.试用期间不计算工龄。 9.连续请事假超过15天或年内请事假累计超过30天者,取消工龄按新员工待遇执行并重新计算工龄(总经理特批的除外)。 10.辞职后又复职,原工龄取消,按照新入职时间重新计算工龄。 11.如遇提升,从当月起,按提升后相应职位工龄工资计算。降职亦同。
工龄工资不是必须给的。 《劳动法》与《劳动合同法》并没有进行明确规定,用人单位是否实行工龄工资,工龄工资标准等问题需由公司或用人单位根据签订的具体劳动合同确定。劳动合同有约定的,应当按照劳动合同的约定计算;劳动合同没有约定的,按照集体合同的约定计算;劳动合同与集体合同均没有约定的,按照用人单位依法制定的工资分配办法进行计算。
企业工龄工资是公司自主规定,劳动法没有规定员工必须有工龄工资。 根据我国《劳动法》规定,用人单位根据本单位的生产经营特点和经济效益,依法自主确定本单位的工资分配方式和工资水平。 工龄工资的分配标准因企业的具体情况而异,各企业可根据自身实际及经济实力,制定合理的工龄工资分配标准,但应遵循“企业工龄工资标准高于社会工龄工资标准”,“企业工龄工资标准与员工边际贡献率挂钩”两项原则。
国企工龄工资的标准是根据不同的计算方式来设置的,计算的方法是固定工龄工资加上累计工龄工资。国有独资公司,是指国家单独出资、由国务院或者地方人民政府授权本级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履行出资人职责的有限责任公司。
工龄工资的具体数额每年增加多少,这取决于公司的具体规定和所在地区的相关法律法规。工龄工资通常是根据职工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来计算的,但具体的增加数额和计算方式可能因单位而异。 一些单位可能会规定每年工龄工资的增加额度,例如每年增加50元、100元或更多,但这并不是固定的标准。有些单位可能会根据职工的工作表现、职位等级、工作年限等因素综合考虑工龄工资的增加。 此外,不同地区可能会有不同的政策规定,比如一些地方可能会有最低工龄工资标准,或者对于工龄工资的调整有特定的指导意见或规定。 因此,要确定每年工龄工资增加多少,最准确的方法是查阅所在单位的工资政策和相关文件,或者咨询人力资源部门。如果有疑问,也可以咨询当地的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了解当地的法律法规和常见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