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婚前对方把房子转移了又卖了属于恶意转移财产,对于界定恶意转移财产,法律上是有所限定的。 【法律依据】: 最高人民法院在《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中即作了规定。 该司法解释123条明确规定:当事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依照民事诉讼法第一百零二条第一款第(六)项的规定处理: (1)在法律文书发生法律效力后隐藏、转移、变卖、毁损财产,造成人民法院
恶意打骚扰电话,属于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行为,当事人可以向公安机关报案,公安机关会根据行为人实施的行为情节作出相应的行政处罚。 法律依据: 《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二条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 (一)写恐吓信或者以其他方法威胁他人人身安全的; (二)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
如果用人单位恶意罚款无依据,可向劳动监察部门举报。如果不想继续留在此单位工作,还可以向劳动仲裁委提起劳动仲裁,请求解除劳动关系并支付非法克扣的工资及经济补偿金。员工因遭遇劳动合同法第38条规定的违法用工情况辞职的,可以要求单位按工作年限支付补偿金。 法律依据: 根据《劳动合同法》第三十八条的规定,用人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劳动者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一)未按照劳动合同约定提供
最高法院、最高检察院关于执行《刑法》确定罪名的补充规定(五)将恶意欠薪罪改为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并不是所有拖欠工资的行为都能构成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 【法律依据】 根据《刑法》第二百七十六条之一的规定,只有具备以下三个方面才构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 (1)以转移财产、逃匿等方法逃避支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或者有能力支付而不支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 (2)数额较大; (3)
网贷发恶意催收短信是违法的。对于在催收短信中辱骂、恐吓的行为以及在催收过程中随意向第三人透露债务人借款信息或者其他信息都是违法的; 另外恐吓、辱骂、贴大字报、泼油漆、非法拘禁,这些行为是万万不可的。恶意催发或是发侮辱短信都会造成公民权益的侵犯。
合同中的恶意串通的认定: (1)各当事人均有损害他人利益的恶意,即不仅明知其行为有损于他人而故意进行,且实施该行为就是以损人利己为目的的; (2)当事人彼此勾结,通谋实施该行为,例如,代理人同第三人通谋损害被代理人利益。 当事人之间相互勾结实施的某种损害国家、集体或第三人利益的民事行为。 根据我国《合同法》第59条规定当事人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的,因此
民间借贷诉讼时效: (一)从诉讼时效的角度看,如果借条注明了还款日期,那么诉讼时效就从还款日期的次日起计算两年。 (二)如果没有注明还款日期,则表明该合同系履行期限不明确的合同,债权人有权随时要求债务人履行债务,但须给对方必要的准备时间。 我国《民法总则》和最高人民法院《审理借贷案件意见》中都明确地规定:出借人明知借款人是为了非法活动而借款的,其借贷关系不予保护。而该行为因为
信用卡恶意透支1万元以上构成信用卡诈骗罪。 【法律依据】 《刑法》第一百九十六条,有下列情形之一,进行信用卡诈骗活动,数额较大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金; 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金; 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五万元以上五十
撤销权为实体法上的权利,撤销权为附属于债权的权利。撤销权是一种综合性权利,具有形成权和请求权的性质,债权人对债务人的财产并无直接支配的权利。恶意串通行为又称做恶意通谋行为。是指在买卖活动中,双方以损害他人利益为目的,弄虚作假的违法行为。具体表现为:串通掩盖事实真相,在应价过程中串通一气,有意压价,损害委托人的利益。 撤销权,是指因债务人放弃其到期债权或者无偿转让财产或债务人以明显不合理的
合同里面的恶意串通认定: 1、当事人双方是出于故意。 2、恶意串通的合同是为牟取非法利益。 法律依据 《民法通则》第61条第2款规定:双方恶意串通,实施民事行为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的,应当追缴双方取得的财产,收归国家、集体或者返还第三人。 《合同法》第59条规定:当事人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的,因此取得的财产收归国家所有或者返还集体、第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