拘役缓刑的情形:一是犯罪分子被判处拘役或者三年以下有期徒刑;二是根据犯罪分子的犯罪情节和悔罪表现,法院认为不关押也不致于再危害社会;三是罪犯不属累犯和犯罪集团的首要分子。 《刑法》第七十二条规定,对于被判处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同时符合下列条件的,可以宣告缓刑,对其中不满十八周岁的人、怀孕的妇女和已满七十五周岁的人,应当宣告缓刑: (一)犯罪情节较轻; (二)有悔
拘役身份预警的相关内容有:1、被判刑过用身份证如果刑满释放,使用身份证是不会报警的。2、在逃人员,吸毒人员及其它被监控人员,使用身份证就会自动进入公安机关的预警系统。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条例》第十条,被判处拘役、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人和被劳动教养的人以及被羁押的人,尚未申请领取居民身份证的,在服刑、劳动教养和羁押期间,不发给居民身份证;已领取居民身份证的,由执行
拘役是对犯罪分子短期剥夺人身自由,并由公安机关实行就近关押改造的刑罚方法。判拘役也就意味着,此时法官经过对案件的审理,在《刑法》规定的量刑范围内,结合罪犯的实际情节,对其判处拘役刑。 拘役犯刑期由公安机关执行,不押送监狱收监强制执行劳动改造,主要是体现分管分教,致其恶习得到较好的校正而不受犯罪恶性较大的有期徒刑罪犯的感染。在刑期执行期间,《刑法》规定准许其每月回家与亲人团聚一至二天,除让
根据《刑法》第42条和第69条的有关规定,拘役的期限为1个月以上6个月以下。根据刑法第64条规定,数罪并罚拘役不超过1年。 被判处拘役的犯罪分子,由公安机关就近执行。被判处拘役的犯罪分子在执行期间享有两项待遇:探亲;参加劳动的,可以酌量发给报酬。 拘役的刑期较有期徒刑短,适用于罪行较轻的罪犯;而有期徒刑为6个月以上,15年以下,适用于罪行较重和罪行严重的犯罪分子。法律后果不同。
拘役案底会影响三代人:会对直系子女今后的政审造成影响。会影响到子女的参加公务员考试、征兵、银行、国企、事业单位、军校和警校等的政审。 若子女报考军校或者警校之类的,对这个会有要求,其他的不要求的,以后从政的话也会有影响,因为这个涉及到入党。 拘役是一种刑罚方法,是刑事犯罪后给予的刑事制裁,是会留案底的。而案底就是指犯罪记录制度,这种犯罪记录一般存放至公安部门保存,终身存在不能取消。
判决拘役一个月,暂缓执行一个月,一个月是缓刑考验期,从判决确定之日起计算,在暂缓执行的一个月内行为良好,就可以免除拘役一个月。 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遵守法律、行政法规,服从监督; (二)按照考察机关的规定报告自己的活动情况; (三)遵守考察机关关于会客的规定; (四)离开所居住的市、县或者迁居,应当报经考察机关批准。 对宣告缓刑的
党员犯罪并且被判处拘役的话,是会被开除党籍的。对于个别可以不开除党籍的,应当对照处分党员批准权限的规定,报请再上一级党组织批准。 根据《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第三十条的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给予开除党籍处分: (一)因故意犯罪被依法判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规定的主刑(含宣告缓刑)的; (二)单处或者附加剥夺政治权利的; (三)因过失犯罪,被依法判处三年以上(不
醉驾被判拘役,符合缓刑条件的可以缓刑。 根据我国《刑法》第七十二条:对于被判处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同时符合下列条件的,可以宣告缓刑,对其中不满十八周岁的人、怀孕的妇女和已满七十五周岁的人,应当宣告缓刑: 一、犯罪情节较轻; 二、有悔罪表现; 三、没有再犯罪的危险; 四、宣告缓刑对所居住社区没有重大不良影响。
拘役不算实刑,实刑指在监狱服刑的期间。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四十三条,被判处拘役的犯罪分子,由公安机关就近执行。在执行期间,被判处拘役的犯罪分子每月可以回家一天至两天;参加劳动的,可以酌量发给报酬。
拘役不是有期徒刑,教师被判处拘役,不会被开除公职。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十四条.,受到剥夺政治权利或者故意犯罪受到有期徒刑以上刑事处罚的,不能取得教师资格;已经取得教师资格的,丧失教师资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