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当事人符合法律援助条件,需要申请法律援助的,到司法局法律援助中心申请法律援助,提交自己符合法律援助情况的证明文件即可。 2、当事人所申请的事项应当符合《法律援助条例》规定的申请范围。 申请时应当提交符合法律援助情况的证明文件。
公民有下列事项,没有委托代理人或辩护人的,可以申请法律援助或由人民法院指定辩护:(一)依法请求国家赔偿的;(二)请求给予社会保险待遇或者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三)请求发给抚恤金、救济金的。
刑事诉讼法律援助的条件: (一)有证据证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属于一级或者二级智力残疾的; (二)共同犯罪案件中,其他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已委托辩护人的; (三)人民检察院抗诉的; (四)案件具有重大社会影响的。
收到申请书等相关材料之日起,法律援助中心5日内进行审查,并做出是否援助的决定,并告知申请人。 申请人对不予援助决定不服的,可在10日内申请市司法局重新审查。
法院本身没有直接提供法律援助的义务,但法院在特定情况下会协助法律援助工作的实施。法律援助主要是政府的责任,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负责推动,并提供财政支持。然而,在民事诉讼中,如果法律援助机构决定为某方提供免费的法律援助,并且法院经审查认为这符合法律援助条件,那么法院可能会做出缓收案件受理费及其他诉讼费的决定,待案件审结后再根据具体情况决定诉讼费的支付。 具体来说,如果案件通过法院调解达成协议,诉讼费由双方协商解决;如果协商不成,由法院根据双方具体情况做出决定。如果案件由法院判决结案,败诉方为非受援方当事人,则诉讼费由败诉方承担;如果败诉方为受援方当事人且缴纳诉讼费有困难,法院可能会减免其诉讼费;如果双方都有责任,则诉讼费由双方分担,受援方当事人缴纳诉讼费有困难时,法院也可能会减免其应承担的部分。 此外,办理法律援助案件的人员应当遵守职业道德和执业纪律,不得收取任何财物。因此,虽然法院本身不直接提供法律援助,但它在法律援助工作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确保受援人能够获得公正、公平的法律服务。
1、开庭时间和请法律援助没关系,一段情况下、立案后一个半月至两个月内开庭。 2、当事人符合法律援助条件,需要申请法律援助的,可以到司法局法律援助中心申请法律援助,提交自己符合法律援助情况的证明文件即可。
法律援助是维护困难群众合法权益、保障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法律制度,他通过向困难群众提供法律帮助,使他们能同其他公民一样享有平等的法律保护。自1994年我国施行法律援助制度以来,我国在立法和实践等方面对法律援助工作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仍有不完善的地方,例如宣传力度不够、经费严重短缺、援助人员不足、服务形式单一和体制欠规范等。
1、劳动仲裁法律援助条件:根据有关规定,我国法律援助的对象是我国公民和符合一定条件的外国公民,即经济困难和特殊案件的当事人。法律援助的条件可分为一般条件和特殊条件。 2、一般条件,是对中国公民普遍适用的条件,这就是,确因经济困难(以当地政府部门规定的最低生活标准为准),无能力或无完全能力支付法律服务费用,并有充分理由证明为保障自己合法权益需要帮助的我国公民,可以申请法律援助。 3、特殊条件,主要指刑事案件被控一方获得法律援助应具备的特殊情况,主要有以下几种: (1)盲、聋、哑和未成年人为刑事被告人或犯罪嫌疑人,以及被告人可能被判处死刑,而没有委托辩护律师的,应当获得法律援助; (2)其他残疾人
向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所在地、住所地或者工作单位所在地的法律援助机构申请司法鉴定法律援助。 法律援助受援人在主张权益过程中,确需通过司法鉴定取得相关证据的,可以向同一法律援助机构另行申请司法鉴定法律援助。
刑事案件犯罪嫌疑人是可以申请法律援助的。 犯罪嫌疑人在被侦查机关第一次讯问后或者采取强制措施之日起,因经济困难没有聘请律师的可以申请法律援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