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欺诈方主观上具有欺诈的故意。欺诈的故意,是指欺诈一方明知自己告知对方的情况是虚假的且会使被欺诈人陷入错误认识,而希望或放任这种结果的发生,欺诈人主观上有欺诈的恶意。多数情况下,欺诈人主观上的欺诈故意十分明显,也易于认定,但在少数情况下就很难认定。比如销售者出售产品,向消费者陈述时,销售者并不肯定陈述的真伪,但仍向消费者作出陈述,以致因陈述事实的虚假性而导致消费者陷入错误。在这种情况下,笔者认为,陈述的一方,即销售者具有欺诈的故意,因为销售者不能判定其陈述的是否真实,也就不能以真实的事实陈述给消费者。在陈述时,销售者应当知道该事实若是虚假的,会使消费者陷入错误认识,因此,这种情况可认定销售者具有欺诈他人的故意。
商家图片与实物不符,是否算欺骗消费者权益,要视情况而定,具体如下:1、如果商品的描述和图片与实物严重不符,具有欺诈性质,则属于欺骗消费者权益,买家可以选择报警,或者要求卖家双倍赔偿货款;2、如果商品的描述和图片与实物不符但未到欺诈的程度,买家可以要求解除合同并返还货款;3、如果商品的描述和图片与实物只是略微不符,例如衣服显示色差等瑕疵,尚不构成根本违约,则不属于欺骗消费者权益。经营者提供的商品或者服务不符合质量要求的,消费者可以与当事人约定退货,或者要求经营者更换、修理。没有和当事人约定的,消费者可以自收到商品之日起七日内退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