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老公被列入黑名单的,那么一般是不会连累到妻子的。除非二人之间存在连带的清偿责任,具体而言,如果对于债务具有相对应的清偿连带责任,那么双方都有影响,而如果是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夫妻双方或者其中一方为夫妻共同生活对第三人所负的债务,双方对共同债务的清偿负有连带责任。因此是否影响到妻子,是需要根据债务的性质进行认定的。 根据《民法典》第一千零六十四条规定,夫妻双方共同签名或者夫妻一方事后追认等共同意思表示所负的债务,以及夫妻一方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以个人名义为家庭日常生活需要所负的债务,属于夫妻共同债务。 夫妻一方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以个人名义超出家庭日常生活需要所负的债务,不属于夫妻共同债务;但是,债权人能够证明该债务用于夫妻共同生活、共同生产经营或者基于夫妻双方共同意思表示的除外。
老公不论负债多少都可以离婚,根据我国相关法律规定,夫妻双方共同签名或者夫妻一方事后追认等共同意思表示所负的债务,以及夫妻一方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以个人名义为家庭日常生活需要所负的债务,属于夫妻共同债务。 夫妻一方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以个人名义超出家庭日常生活需要所负的债务,不属于夫妻共同债务;但是,债权人能够证明该债务用于夫妻共同生活、共同生产经营或者基于夫妻双方共同意思表示的除外。
可以侵害夫妻共同财产为由向老公的婚外情人主张返还不当得利。需要搜集相关证据,然后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即可。夫妻共同财产,是指在夫妻关系存续期间夫妻所共同拥有的财产。所谓夫妻关系存续期间,是指夫妻结婚后到一方死亡或者离婚之前这段时间,这期间夫妻所得的财产,除约定的外,均属于夫妻共同财产。夫妻对共同所有的财产,有平等的处理权。夫妻一方对夫妻存续期间的财产的处分,需征得配偶的同意。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夫妻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工资、奖金、劳务报酬 ;生产、经营、投资的收益;继承或者受赠的财产,但是法律规定的除外;为夫妻的共同财产,归夫妻共同所有,夫妻对共同财产,有平等的处理权。夫妻一方隐藏、转移、变卖、毁损、挥霍夫妻共同财产,或者伪造夫妻共同债务企图侵占另一方财产的,在离婚分割夫妻共同财产时,对该方可以少分或者不分。离婚后,另一方发现有上述行为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再次分割夫妻共同财产。
老公多次出轨当然应该离婚。根据我国相关法律规定,夫妻一方要求离婚的,可以由有关组织进行调解或者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离婚诉讼。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应当进行调解;如果感情确已破裂,调解无效的,应当准予离婚。有下列情形之一,调解无效的,应当准予离婚:(一)重婚或者与他人同居;(二)实施家庭暴力或者虐待、遗弃家庭成员;(三)有赌博、吸毒等恶习屡教不改;(四)因感情不和分居满二年;(五)其他导致夫妻感情破裂的情形。一方被宣告失踪,另一方提起离婚诉讼的,应当准予离婚。经人民法院判决不准离婚后,双方又分居满一年,一方再次提起离婚诉讼的,应当准予离婚。
老公被判刑可以申请离婚。 若老公被依法判处长期徒刑,或其违法,犯罪行为严重伤害夫妻感情的。老婆可向法院提起离婚诉讼,法院在查证老公被判刑的情况属实,则应当认定夫妻感情破裂,准予离婚。
婚内一方出轨的,另一方可以收集以下证据:1、出轨一方和第三者的亲密照片;2、出轨一方和第三者的聊天记录;3、其他证人证言等。若没有证据证明夫妻感情确已破裂的法院可能不会判决离婚。微信、QQ聊天记录可以作为证据使用能说明一些问题,但法庭能否采信还要看有没有其他辅证。证据要求具备关联性、真实性和合法性。
老公撒谎欠债该不该离婚,这个问题需要分情况来看,要看一下老公欠的外债具体有多少,如果金额比较少,只有几千元的情况下,那就没有必要选择离婚,不过要跟老公坐下来好好沟通了解一下欠外债的具体原因是什么。 如果老公借外债是为了买礼物送给老婆,给老婆惊喜的话,说明老公心里还是有你的,只要把这个欠款还掉就可以。当然如果老公借外债,而且借的额度比较高,关键是自己个人使用掉的,那么对女人来说就会非常失望,最终选择离婚的概率非常高。
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若配偶发生了出轨行为,受害的另一半有权向涉事的第三者提起诉讼。 然而,若该第三者并未实施针对被破坏家庭成员的人身伤害或者其他任何违法法律规定的行为,那么大多数情况下,法律是无法对其进行追究的。 依据现行法律条文,第三者并不具备持有两个结婚证书的资格,因此他们的行为并未涉嫌触犯法律规定;唯一能给予他们的,仅限于社会普遍认可的道德约束和强力反对。
老公买了生育险的报销手续,可由男方所在单位代替提出申请,报销百分之五十的生育费用,但是没有生育津贴。男性参加生育保险主要用于对应照顾妻子生产的产假期间工资补贴等,报销需向单位提交材料,各个单位情况不同,具体可以询问单位的相关人员。
老公和朋友打架了的,可以报警处理,由公安机关进行调解,经公安机关调解、当事人达成协议的,不予处罚。经调解未达成协议或者达成协议后不履行的,公安机关应当对违反治安管理行为人给予处罚,并告知当事人可以就民事争议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