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药店需要营业执照、药品经营许可证、医疗器械经营许可证;开药店的条件是有固定的经营场所、有资质的营业人员。 我国法律规定:申请登记为个体工商户,应当向经营场所所在地登记机关申请注册登记。申请人应当提交登记申请书、身份证明和经营场所证明。 个体工商户登记事项包括经营者姓名和住所、组成形式、经营范围、经营场所。个体工商户使用名称的,名称作为登记事项。从事药品批发活动,应当经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取得药品经营许可证。从事药品零售活动,应当经所在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取得药品经营许可证。无药品经营许可证的,不得经营药品。
医保卡不会被乱刷的,因为医保中心有规定,每次刷卡买药一次不超过40元,刷过一次后要过三天才可以刷,刷卡后药店会有发票的,发票上有刷多少钱,剩余多少钱一看就明白。 如果买药后发现医保卡里的数额不对,要确认医保卡里的钱真的是被店员多刷了,而不是误会,比如以前欠账或者家里人拿去用了之类。确认实情后,可以要求赔偿,也可以进行举报。
“异地备案了药店刷不了,这个与就异地的医院有关系,如果就异地的医院没有进入国家联网医院,即使办了备案手续,也无法在这家医院刷卡结算住院费用。所以异地就医一定要凭卡到就医地的全国联网医院刷卡住院结算医疗费用。 异地就医报销方式: 1.在参保地的医保部门申请到外地就医,在外地就医后凭报销单及同意就诊书参保报销; 2.若长期在外地居住的,申请外地医保定点医院,发病后到所定点的医院就医,然后将所发生的费用及冶疗清单拿到参保地办理报销手续。”
无证经营药品应当没收违法所得,处货值金额十五倍以上三十倍以下的罚款。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第一百一十五条规定,未取得药品生产许可证、药品经营许可证或者医疗机构制剂许可证生产、销售药品的,责令关闭,没收违法生产、销售的药品和违法所得,并处违法生产、销售的药品(包括已售出和未售出的药品,下同)货值金额十五倍以上三十倍以下的罚款;货值金额不足十万元的,按十万元计算。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第八条规定,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药品监督管理工作。设区的市级、县级人民政府承担药品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以下称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药品监督管理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负责与药品有关的监督管理工作。第九条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对本行政区域内的药品监督管理工作负责,统一领导、组织、协调本行政区域内的药品监督管理工作以及药品安全突发事件应对工作,建立健全药品监督管理工作机制和信息共享机制。 综上所述,你的问题有得到解答吗!
可以使用医保卡的药店,购买药品是可以选择直接使用医保卡支付。把医保卡交给收银员刷卡输密码即可使用。
一般正规的药店的药品价格都是符合当地物价部门、药监部门、医保部门的规定的,药品没有法定的统一零售价,所以“贵了”的说法原则上不存在。只能说,比某医院,或某其他药店贵。如果怀疑药品价格超出相关规定,可以向当地物价部门或药监医保等部门投诉。
开药方需要以下证件:办理药品经营许可证、营业执照、医疗器械经营许可证、税务登记证、卫生许可证、药师资格证件。另外准备申请人的资料,经营范围,联系方式,具体地址等要求提交的资料等。
因销售假药被人民法院判刑的,当事人如果再从事医药行业的,是有禁止限制的,情节严重的终生禁止再从事医药行业。从事生产、销售假药及生产、销售劣药情节严重的企业或者其他单位,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十年内不得从事药品生产、经营活动。对生产者专门用于生产假药、劣药的原辅材料、包装材料、生产设备,予以没收。
因销售假药被人民法院判刑的,当事人如果再从事医药行业的,是有禁止限制的,情节严重的终生禁止再从事医药行业。 从事生产、销售假药及生产、销售劣药情节严重的企业或者其他单位,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十年内不得从事药品生产、经营活动。 对生产者专门用于生产假药、劣药的原辅材料、包装材料、生产设备,予以没收。
药店明知是假药而进行销售,足以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涉嫌销售假药罪,根据刑法规定,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属于足以严重危害人体健康: (一)含有超标准的有毒有害物质的; (二)不含所标明的有效成份,可能贻误诊治的; (三)所标明的适应症或者功能主治超出规定范围,可能造成贻误诊治的; (四)缺乏所标明的急救必需的有效成份的。 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销售的假药被使用后,造成轻伤、重伤或者其他严重后果的,应认定为“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 致人死亡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销售的假药被使用后,致人严重残疾,三人以上重伤、十人以上轻伤或者造成其他特别严重后果的,应认定为“对人体健康造成特别严重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