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假承诺会导致消费者的一些正当权益受到损失,根据我国民法典规定,合同当事人在订立合同时,应该遵循诚信原则,保持真实的意思表示,符合法律规定进行,当事人在订立合同过程中有下列情形之一,造成对方损失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一)假借订立合同,恶意进行磋商;(二)故意隐瞒与订立合同有关的重要事实或者提供虚假情况;(三)有其他违背诚信原则的行为。
虚假承诺,这是一种不好的行为,对于虚假承诺来说,虚假承诺会导致消费者的一些正当权益受到损失,那么对于虚假承诺来说,虚假承诺的法律后果有哪些呢? 虚假承诺的法律后果 《民法典》共规定了五大类违约责任形式: 1、继续履行,又称强制履行,指在违约方不履行合同时,由法院强制违约方继续履行合同债务的违约责任方式。 2、采取补救措施:受损害方根据标的的性质以及损失的大小,可以合理选择要求对方承担修理、更换等。 3、赔偿损失,即债务人不履行合同债务时依法赔偿债权人所受损失的责任。 4、定金责任:《民法典》第586条规定:当事人可以约定一方向对方给付定金作为债权的担保。定金合同自实际交付定金时成立。 5、违约金责任,又称违约罚款,是由当事人约定的或法律直接规定的,在一方当事人不履行合同时向另一方当事人支付一定数额的金钱,也可以表现为一定价值的财物。
虚假的承诺,未给当事人造成损失的,一般不构成犯罪;但如果虚假承诺骗取了当事人的财物,数额较大的,构成诈骗罪。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