诈骗犯在行使诈骗行为的过程中,因其他因素影响导致诈骗未遂属于犯罪吗?该行为属于犯罪,因为主观上犯罪分子想骗取他人钱财,并且非法占有,客观上骗取公私财物。数额达到3000元以上至1万元的,构成诈骗罪。实施诈骗后,因犯罪人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果的,构成诈骗未遂,属于犯罪未完成形态。如果作为犯罪处理,就要承担刑事责任。
诈骗未遂构成诈骗罪。只要是实施了诈骗行为,不管是既遂、未遂,都构成诈骗。未遂是已构成犯罪的一种形态,是从轻、减轻处罚的法定情节。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根据我国《刑法》规定,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诈骗未遂并处罚金是判刑后再交。罚金应当在法定期限内或一次性缴纳罚金或者分期缴纳,如果期满还没有缴纳的,可强制执行。罚金是指人民法院在处理刑事案件时,强制犯罪分子在一定期限内向国家缴纳一定数量金钱的刑罚方法。
诈骗未遂的处理:对于诈骗未遂的行为,应以诈骗罪定罪,未遂的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在一般情况下,由于诈骗未遂犯所造成的实际危害,比既遂犯轻些,故对诈骗罪未遂犯的比照诈骗罪既遂犯从轻或者减轻处罚。至于从轻或者减轻的幅度大小,则应综合考虑案件的具体情况。
诈骗未遂处理情况:实施犯罪行为时,诈骗的情节是比较轻微的,并且诈骗未遂的,是不会构成犯罪的,但可进行治安管理处罚。已经着手实行诈骗。因为不是诈骗嫌疑人主观愿望而达到的诈骗未遂,可以比照既遂案减轻处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条规定 扰乱公共秩序,妨害公共安全,侵犯人身权利、财产权利,妨害社会管理,具有社会危害性,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规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够刑事处罚的,由公安机关依照本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 《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九条 盗窃、诈骗、哄抢、抢夺、敲诈勒索或者故意损毁公私财物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一千元以下罚款。
被诈骗了可以保存好相应的证据然后去犯罪行为所在地公安机关或者拨打110报警处理。诈骗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款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
根据刑事诉讼法第六十七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可以取保候审: 1、可能被判处管制、附加刑的; 2、可能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取保候审不会造成社会危害的; 3、患有严重疾病,生活不能自理,怀孕或者哺乳自己的婴儿,为避免社会危险,取保候审的; 4、羁押期满,案件尚未结案的,应当取得取保候审。 对累犯和犯罪集团的主犯,以自残自残逃避侦查的犯罪嫌疑人,危害国家安全犯罪、暴力犯罪等严重犯罪的犯罪嫌疑人,不得取保候审,对严重危害公共安全的犯罪嫌疑人和其他犯罪性质恶劣、情节严重的犯罪嫌疑人,不得取保候审。
1、诈骗未遂的处理:对于诈骗未遂的行为,应以诈骗罪定罪,未遂的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在一般情况下,由于诈骗未遂犯所造成的实际危害,比既遂犯轻些,故对诈骗罪未遂犯的比照诈骗罪既遂犯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2、至于从轻或者减轻的幅度大小,则应综合考虑案件的具体情况。
诈骗罪的罚金通常根据案件实际情况决定。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该罪的基本构造为:行为人以不法所有为目的实施欺诈行为→被害人产生错误认识→被害人基于错误认识处分财产→行为人取得财产→被害人受到财产上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