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现行民诉法虽没有诉前调解的规定,但法院开展诉前调解的报道却常见诸报端并获得赞誉。目前诉前调解多适用以下几类案件: (1)家庭纠纷类,如:婚姻、抚养、赡养、收养、监护婚、继承等。 (2)相邻关系类,如:宅基地和不动产纠纷等。 (3)小标的额案件,如:小额的债务纠纷、小额的合同纠纷等。 (4)人身损害赔偿类,如交通事故和工伤事故引起的权利义务关系较为明确的损害赔偿纠纷。 (5)民间借贷纠纷类,如诉讼标的额较小,当事人之间权利义务关系较为明确的民间借贷案件。(6)其他事实清楚、法律关系简单、权利义务明确、争议不大的纠纷。 诉前调解处理遗产纠纷有利于家庭成员之间的和睦团结,由协商解决完全基于有关当事人的自愿行为,因此处理后不会伤害彼此之间的亲情,也有利于纠纷的迅速、彻底解决。由于以协商方式处理遗产纠纷,不需经过别人的调解,更无须诉诸法院,节省了当事人的人力、财力和时间。同时,由于协议是当事人自行协商达成的,因而能够使纠纷得到彻底解决。
离婚诉前调解能快速离婚。 离婚诉讼庭前调解可以调解双方同意协议离婚,如果调解成功的,双方当事人可以协议离婚,需要到民政局办理离婚登记。离婚调解,可以当事人自己申请,也可以由法院依职权主动开始调解。夫妻双方如果一开始还能协商,可以一起去法院申请诉前调解,告诉法院双方已经达成离婚协议了,对子女抚养、财产以及债务处理等事项已经协商一致,让法院尽快安排调解员做调解。
诉前调解可以不去。法院的调解,是以当事人自愿为原则,如果当事人不愿意调解的,有权不调解,所以也就可以不去法院进行调解的。如果自己不方便去法院进行调解,但是又有调解意愿的话,可以委托专业的律师代为办理调解。你需要对代理律师进行特别授权(代为承认、放弃、变更诉讼请求,代为进行调解等授权),有了特别授权就可以直接由律师代理当事人参与调解,当事人本人可以不去。代理律师所签的调解协议对当事人具有法律约束力。
立案后公司注销的,人民法院会先中止诉讼,诉讼主体确定后,再进行恢复。人民法院立案后,发现公司被注销的,人民法院会对民事诉讼进行中止,然后对诉讼主体的资格进行确定,公司被注销后,不具有诉讼主体,应当将公司的诉讼主体,变更为公司的股东、发起人或者出资人,找到股东、发起人或者出资人后,再恢复诉讼,对民事案件进行审理。
在离婚诉讼之前进行的调解具有可实现迅速离婚的优势。
诉前调解,作为一种非诉讼的纠纷解决方式,其本质是在诉讼程序开始之前,由调解机构或调解员协助双方当事人进行协商,以达成和解协议。这一过程中,并不涉及法院的审判程序,因此,诉前调解并不要求调解机构或调解员具有对案件的管辖权。
发生法律效力的民事判决、裁定,当事人必须履行。 一方拒绝履行的,对方当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执行,也可以由审判员移送执行员执行。 调解书和其他应当由人民法院执行的法律文书,当事人必须履行。 一方拒绝履行的,对方当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执行。
诉前调解流程: 1、起诉; 2、当事人选择诉前调解; 3、法院安排诉前调解; 4、调解员主持调解(不超过20天),调解成功; 5、当事人不起诉,法院不立案并退还起诉材料; 6、当事人和解撤诉,不需要出具文书,法院立案按当事人撤诉方式处理; 7、调解组织出具调解协议书,法院立案按当事人撤诉方式处理; 8、法院立案并出具民事调解书; 9、调解不成功,立案进入诉讼程序。
若在立约调解期限内,法院未成功完成诉前调解工作,通常情况下需于七个工作日内正式立案受理相关案件。 而法院所推行的多元化调解制度,即是指在诉讼程序开始之前,由法院依照法律规范对争议事实进行规劝、劝说与协商的过程,旨在通过此种方式解决纠纷,息事宁人。 法律明文规定,人民法院对于涉及到公民权利义务关系的民事案件,应当以自愿平等和合乎法律法规为基础,对双方当事人进行调解处理。
不接受诉前调解,符合起诉条件的,法院会在七日内立案。 当事人不同意诉前调节的,依法登记立案。委派调解不成登记立案的,调解材料经充分告知、当事人同意及法院审查合法后,可以作为诉讼材料继续使用。根据法律规定人民法院对依法应该受理的一审民事起诉、行政起诉和刑事自诉,实行立案登记制。对起诉、自诉,人民法院应当一律接收诉状,出具书面凭证并注明收到日期。对符合法律规定的起诉、自诉,人民法院应当当场予以登记立案。 到法院的起诉流程有: 1、原告向人民法院递交起诉状、副本及相关的证据; 2、人民法院接受原告提交的文件、材料,进行审查,符合条件的予以立案; 3、法院将原告的起诉书副本送达被告; 4、被告作出书面答辩; 5、开庭审理; 6、法院做出判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