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酒驾驶逃逸撞死人构成交通肇事罪,一般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交通肇事罪是指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行为。
醉酒驾驶机动车构成危险驾驶罪,处拘役,并处罚金。 《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规定,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一个月以上六个月以下。 1、醉酒驾车测试酒后驾驶机动车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约束至酒醒,处暂扣六个月机动车驾驶证,并处一千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罚款。 2、属于醉驾,刑事拘留最长37天,还应当承担刑事责任,涉嫌危险驾驶罪,处拘役,并处罚金,拘役的期限,为一个月以上六个月以下。
醉酒驾驶引发交通事故后,责任认定工作由交警部门负责。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会根据事故现场勘查、调查取证以及相关检验、鉴定结论,及时出具交通事故认定书,明确各方责任。
醉酒驾驶拘役后,一般情况下不能取保候审。
醉酒驾驶想要取保候审的,需要符合以下这些条件: 可能判处管制、拘役或者独立适用附加刑的; 可能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 患有严重疾病、生活不能自理,怀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婴儿的妇女,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等。
醉酒驾驶的处罚流程: 1、公安机关对醉驾犯罪嫌疑人进行血液检测。 2、经血检确定犯罪嫌疑人为醉酒驾驶的,能够办理取保候审的,应当通知户籍警察予以办理取保候审。 3、案件移交给人民检察院。 4、检察院向法院提起公诉。 5、法院通知开庭,下达传票。 6、人民法院作出判决。 7、犯罪分子到看守所或者拘役所服刑。
醉酒驾驶处罚新标准明确结论:自2022年起,醉酒驾驶机动车构成危险驾驶罪,最低可处1个月拘役+罚金,最高面临6个月拘役并吊销驾驶证,造成重大事故的可判更重刑罚。具体标准分刑事、行政、民事三重责任,且对营运车辆、再犯等情形有加重处罚规则。以下是细化解析:法规1 刑事处罚:危险驾驶罪(《刑法》第133条之一) 基础量刑 拘役:1个月至6个月(司法实践中常见2-4个月) 罚金:1000元至数万元(具体根据酒精含量、驾驶路段等情节确定) 典型案例:张某血液酒精含量85mg/100ml,在市区道路被查获,判拘役2个月+罚金3000元。 八种加重情节(从重处罚) 血液酒精含量≥200mg/100ml(如李某醉驾检测值达320mg,判拘役5个月); 在高速公路、城市快速路行驶; 驾驶载客营运车辆(如出租车、校车); 有严重超员/超载/超速行为; 无证驾驶或使用伪造证件; 逃避、阻碍执法检查(如冲卡、弃车逃跑); 曾因酒驾被处罚(行政处罚或刑事追究均算); 发生交通事故且负主责(未构成交通肇事罪)。 数罪并罚规则 若醉驾导致重大伤亡事故,可能同时构成交通肇事罪(最高7年有期徒刑)或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最高死刑),择一重罪处罚。
醉酒驾驶取保候审后: 应遵守以下规定: 1、未经执行机关批准,不得离开所居住的市县。 2、随传随到。 3、不和其他人串供。 4、不得以任何形式干扰证人作证。 5.住址、工作单位和联系方式发生变动的,在二十四小时以内向执行机关报告。
酒后驾驶与醉酒驾驶的核心区别在于血液酒精含量标准、法律后果及社会危害程度。前者面临行政处罚,后者构成刑事犯罪,且对驾驶资格、保险理赔等影响显著不同。 一、判定标准:酒精含量是核心 酒后驾驶(酒驾): 标准:血液酒精含量≥20mg/100ml且<80mg/100ml(如喝1-2瓶啤酒后驾车)。 检测:以呼气、血液检测结果为准。若检测前故意饮酒逃避处罚,仍按最终血液检测结果认定。 醉酒驾驶(醉驾): 标准:血液酒精含量≥80mg/100ml(如饮用大量白酒后驾车)。 特殊情形:检测前脱逃或让他人顶替的,可直接以呼气检测结果作为定罪依据。 二、法律后果:行政处罚VS刑事犯罪 酒后驾驶(行政处罚为主): 首次酒驾:暂扣驾驶证6个月,罚款1000-2000元。 再次酒驾:10日以下拘留,罚款1000-2000元,吊销驾驶证。 驾驶营运车辆:拘留15日,罚款5000元,吊销驾驶证且5年内禁驾。 醉酒驾驶(构成危险驾驶罪): 刑事责任:处1-6个月拘役,并处罚金(如醉驾被查获,直接吊销驾驶证,5年内禁驾)。 驾驶营运车辆:吊销驾驶证,10年内禁驾且禁驾营运车辆。 加重后果:若醉驾引发重大交通事故,可能构成交通肇事罪,最高可判7年以上有期徒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