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款凭证丢失无法补办: 1、携带身份证前往银行; 2、告知银行工作人员,汇票凭证丢失; 3、并向工作人员提供相关信息,如:汇款日期时间、汇款人姓名、收款人姓名、收款人账号等。 4、银行查询业务底单并复印; 5、复印件由银行方面签章后方可生效。 《中华人民共和国票据法》第十五条票据丧失,失票人可以及时通知票据的付款人挂失止付,但是,未记载付款人或者无法确定付款
服刑期间,只要没有被判处剥夺政治权利,具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被判处剥夺政治权利的,在剥夺政治权利期间,没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三十四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年满十八周岁的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但是依照法律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除外。”
银行贷款买房需要提交的资料有: 1、提交个人住房借款申请书; 2、提交身份证复印件; 3、要经办行认可的,有关部门出具的借款人稳定经济收入证明或其他偿债能力证明资料; 4、对合法购买的住房合同、协议及相关批准文件; 5、需要抵押物或质押权利清单及权属证明文件,贷款行认可的评估机构出具的抵押物估价报告书; 6、需保证人出具的同意提供担保的书面承诺及保证人的资信
要根据侵犯肖像权的程度,如果存在对其照片进行谩骂侮辱的行为,可以到公安机关报案,公安局根据具体情况决定是否立案,公安机关将依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二第二项进行处罚。如果对方以营利为目的,也可以到法院起诉,请求损害赔偿。 《侵权责任法》第三条,被侵权人有权请求侵权人承担侵权责任。 《治安处罚法》第四十二条,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五日以上十日
起诉误工费需要的材料: 1、原告身份证明信息,证实原告的身份信息情况; 2、索赔误工费的事实证据,为何索赔; 3、误工损失的具体证据,包括工资表,公司营业执照,工资停发证明,如果个人收入高于三千五,还需要提交纳税证明。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中第二十条:误工费根据受害人的误工时间和收入状况确定。误工时间根据受害人接受治疗的医疗机构
【法律依据】《民法总则》第39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监护关系终止: (一)被监护人取得或者恢复完全民事行为能力; (二)监护人丧失监护能力; (三)被监护人或者监护人死亡; (四)人民法院认定监护关系终止的其他情形。监护关系终止后,被监护人仍然需要监护的,应当依法另行确定监护人。 监护,是指对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人身、财产及其他合法民事权益,进行
对于审限民诉法明确规定,适用简易程序审理的审限为3个月,3个月内必须结案,不能延长审限。人民法院适用普通程序审理的案件,应当在立案之日起六个月内审结。有特殊情况需要延长的,由本院院长批准,可以延长六个月;还需要延长的,报请上级人民法院批准。 民事诉讼流程包括: 1从向法院递交起诉状那天起,法院必须在7日内决定立案或不立案。一般只要当事人起诉状上写明原被告、诉讼请求
未成年人的监护人是不可以代办银行卡的。十周岁以上十六周岁以下的学生,要本人持户口簿去户口所在地派出所申请办理居民身份证,等办理好身份证后再办理银行卡;十周岁以下的学生,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不管是办理身份证还是办理银行卡都要家长陪同。 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监护人是他的法定代理人。 《民法总则》第一百四十五条,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的纯获利益的民事法律行为或者与其年龄
行政拘留最长十五日,合并处罚最长不超过二十日;刑事拘留最长三十七日。 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十六条规定:有两种以上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分别决定,合并执行。行政拘留处罚合并执行的,最长不超过20日。 《刑事诉讼法》第九十一条,公安机关对被拘留的人,认为需要逮捕的,应当在拘留后的三日以内,提请人民检察院审查批准。在特殊情况下,提请审查批准的时间可以延长一日至四日。 对于流窜作案、多次
意思表示真实,是指表意人的表示行为真实地反映其内心的效果意思。换言之,表示行为应当与效果意思相互一致。意思表示真实是合同生效的重要构成要件。 《民法总则》第一百四十三条,具备下列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有效: (一)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 (二)意思表示真实; (三)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不违背公序良俗。
举报职务犯罪可以向公安机关举报,也可以直接向检察院举报,因此由公安机关或检察院受理。 最高人民检察院印发《关于加强对职务犯罪案件第一审判决法律监督的若干规定(试行)》,要求检察机关对职务犯罪案件第一审判决实行上下两级检察院同步审查的工作机制。 《规定》指出,作出一审判决法院的同级检察院是同步审查的主要责任主体,上一级检察院负督促和制约的责任。职务犯罪案件一审庭审后,提起公诉的检察院
如果学校有退还学费的义务而不退还的,学生家长可以与学校协商解除,如果协商不成的可到主管教育的教育局投诉,投诉解决不了的可以提起诉讼。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九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