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方自愿协商:协议需基于双方真实意思表示,不存在欺诈、胁迫等情形;
不损害子女权益:直接抚养方的经济能力足以保障子女生活、教育、医疗等基本需求。
例外:若直接抚养方经济能力明显不足(如收入骤降、突发疾病等),影响子女健康成长,法院可否定协议效力,要求另一方支付抚养费。
二、子女保留“必要情形下”的抚养费请求权即便离婚协议约定不支付抚养费,子女仍有权在以下情形主张费用:生活消费需求显著增加:如子女罹患重大疾病、遭遇意外伤害需长期治疗;
教育费用激增:如升学、出国留学、参加特殊培训等超出原定抚养费范围的开支;
物价上涨或生活水平提高:原定抚养费无法满足子女实际生活需要。
举证责任:子女需证明费用增加的必要性与合理性,否则诉求可能被驳回(参考“田某某1案”)。
三、实务中如何认定“抚养能力不足”?法院审查重点包括:直接抚养方的收入与负债:工资、经营收入、固定资产能否覆盖子女基本需求;
子女的实际支出:结合当地消费水平、教育医疗平均成本综合判断;
未直接抚养方的经济条件:若其收入较高,可能被要求分担部分费用。
典型案例:若直接抚养方月收入仅3000元,子女私立学校学费每年5万元,法院可能认定“抚养能力不足”,要求另一方支付费用。
风险提示与行动建议协议签订阶段:
明确约定“不付抚养费”的附加条件(如“若子女发生重大疾病,另一方需分担50%费用”);
要求直接抚养方提供收入证明、财产清单,确保其具备独立抚养能力。
协议履行阶段:
保留子女日常支出凭证(医疗费发票、学费收据等),为未来可能的主张留存证据;
若出现抚养能力不足情形,及时通过诉讼或协商变更抚养费方案。
争议解决阶段:
优先与对方协商补充协议,避免诉讼成本;
起诉时,需提交费用增加的必要性证据(如医院诊断书、学校录取通知书等)。
总结离婚协议约定“不付抚养费”并非一劳永逸,其效力以不损害子女权益为前提。父母对子女的抚养义务是法定义务,不会因协议完全免除。若子女出现特殊需求,仍可突破原协议约定,保障其合法权益。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八十五条 【离婚后子女抚养费的负担】离婚后,子女由一方直接抚养的,另一方应当负担部分或者全部抚养费。负担费用的多少和期限的长短,由双方协议;协议不成的,由人民法院判决。
前款规定的协议或者判决,不妨碍子女在必要时向父母任何一方提出超过协议或者判决原定数额的合理要求。
2025-04-30 14:18
分居后女方挣的钱原则上仍属于夫妻共同财产,但若双方有书面财产约定或符合法定个人财产情形,则归女方个人所有。
详细分析: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及相关司法实践,分居期间女方收入的归属需结合以下法律要点:
一、分居期间收入的一般归属原则
婚姻关系存续期间的共同财产:
根据《民法典》第1062条,夫妻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的工资、奖金等收入,原则上属于夫妻共同财产。分居仅是婚姻状态的变化,并不等同于离婚,因此分居期间女方挣的钱仍可能被认定为共同财产。
法律未明确分居期间收入独立:
我国法律未将分居期间收入自动划定为个人财产。若无特殊约定,即使双方分居且经济独立,分居后的收入仍可能被纳入共同财产范围。
二、例外情形:收入归女方个人所有
双方书面财产约定:
若分居前或分居期间双方签订书面协议,明确约定“分居期间各自收入归个人所有”,则女方的收入可依据《民法典》第1065条认定为个人财产。例如,协议中明确“分居后经济独立,互不干涉财产”,法院可能支持女方主张。
法定个人财产情形:
根据《民法典》第1063条,以下情形属于个人财产:
因人身损害获得的赔偿或补偿(如工伤赔偿);
遗嘱或赠与合同中明确只归女方的财产;
女方婚前财产产生的孳息(需结合具体证据)。
若女方收入属于上述范畴,即使分居期间取得,仍归个人所有。
2025-04-30 14:15
夫妻分居期间购买的车辆,若无特殊约定且购车资金来源于婚内共同财产,则属于婚内共同财产;若资金来源于个人财产或有书面约定,则可能属于个人财产。
详细分析: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及相关司法实践,分居期间夫妻财产归属的判断需结合以下关键因素:
一、婚姻关系状态
分居不等于离婚,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取得的财产原则上属于夫妻共同财产(《民法典》第1062条)。分居期间购买的车辆,只要婚姻关系未解除,仍可能被认定为共同财产。
二、购车资金来源
共同财产支付:
若购车款来源于夫妻共同收入(如工资、共同存款等),车辆属于共同财产。
案例佐证:在“范某某诉李某某案”中,法院认定分居期间购买的车辆为共同财产,因购车行为发生在婚姻存续期间且无证据证明为个人财产。
个人财产支付:
若购车款来源于一方婚前财产、明确赠与一方的财产(如父母指定赠与)或人身损害赔偿等个人财产(《民法典》第1063条),且有充分证据(如银行流水、赠与协议等),车辆可认定为个人财产。
三、夫妻特殊约定
若双方在分居前或分居期间签订书面协议,约定分居期间各自所得归各自所有,则按约定处理。例如,协议明确“分居期间各自收入归个人所有”,且购车款来源于协议约定的个人财产,车辆可认定为个人财产。
2025-04-30 14:07
婚内夫妻关于财产的约定在符合法定条件时是合法有效的,但需满足书面形式、意思表示真实、内容合法等要求。该约定对夫妻双方具有法律约束力,但在涉及第三人(如债权人)时可能受到限制。
2025-04-30 14:05
法院分割共同共有房产时,以公平合理为基本原则,综合考虑出资贡献、实际居住需求、共有关系性质(如夫妻、家庭)等因素,采取实物分割、折价补偿、变价分割等方式处理。若共有基础丧失(如离婚、家庭矛盾等),法院可依法强制分割。
2025-04-30 14:01
婚后一方个人财产的认定需结合财产来源、性质及法律强制性规定,主要包括婚前财产、人身损害赔偿金、遗嘱或赠与明确归一方的财产等,可通过协议、证据材料等方式明确归属。
婚后个人财产的主要认定范围:
婚前财产
包括婚前全款购置的房产、存款、车辆等,不因婚姻关系转化为共同财产。例如:婚前购买的房屋,婚后即使登记在双方名下,若无特别约定,出资方可凭购房合同、转账记录等证明归属。
人身损害赔偿或补偿
因身体损害获得的医疗费、残疾补助费等,因具有人身专属性,属于个人财产。
遗嘱或赠与明确归一方
如父母在子女婚后出资购房,默认视为对子女个人的赠与,除非父母明确表示赠予夫妻双方。若房产登记在子女一人名下,通常认定为个人财产。
专用生活用品
如衣物、化妆品、个人电子设备等,因使用属性归个人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