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产调查
要求被执行人当面说明财产去向(如转移、隐匿财产等),并提供财产清单、银行流水等证据。履行方案协商
在和解执行、分期履行等场景中,法院需当面听取被执行人履行能力的说明。妨碍执行调查
若发现被执行人有虚假报告、逃避执行行为,法院需当面核实并固定证据。示例:被执行人张三拖欠100万元债务,法院执行中发现其名下无财产,但申请人举报张三实际控制其配偶名下的房产。法院可传唤张三到庭,要求其说明配偶财产来源及与自身债务的关联性。若张三拒不到庭,法院可拘传其到案接受调查。(二)传唤程序要求书面传票
法院需向被执行人送达《传票》,载明到庭时间、地点及事由(如“接受财产询问”)。程序合法性
传唤需由执行法官或执行员签发,不得由其他人员私自传唤;若采取拘传,需经院长批准。二、被执行人拒绝传唤的后果情形法律后果法律依据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法院可拘传(强制带至法庭)、罚款(个人10万元以下,单位5万~100万元)、拘留(15日以下)。《民事诉讼法》第116条虚假报告或隐匿财产除罚款、拘留外,可追究刑事责任(拒执罪,最高7年有期徒刑)。《刑法》第313条暴力抗拒传唤直接构成“妨害公务罪”,可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刑法》第277条典型案例:李四因欠款被法院传唤,但其拒不到庭并隐匿行踪。法院通过技术手段定位其位置后,联合公安机关将其拘传。因李四虚假报告财产,法院对其司法拘留15日,并移送公安机关以“拒执罪”立案侦查。三、被执行人的应对建议配合法院传唤
到庭如实说明财产状况,避免激化矛盾。若无法按时到庭,需提前向法院提交书面申请并说明理由(如重病、不可抗力)。主动履行或提出方案
通过分期还款、提供担保等方式与申请人协商,争取和解执行。异议权利
若认为执行行为违法(如超标的执行),可当场提出执行异议,但不得以此为由拒绝到庭。四、总结法院传唤被执行人是法律赋予的强制调查权,旨在查明财产线索、推进执行程序。被执行人若拒不配合,将面临从民事强制措施到刑事犯罪的递进式风险。对被执行人而言,积极配合是降低法律风险的最优选择;对申请人而言,及时申请法院传唤被执行人是查明财产、打破执行僵局的关键手段。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二百四十八条 被执行人未按执行通知履行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应当报告当前以及收到执行通知之日前一年的财产情况。被执行人拒绝报告或者虚假报告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情节轻重对被执行人或者其法定代理人、有关单位的主要负责人或者直接责任人员予以罚款、拘留。
2025-04-30 14:11
个人债务催收公司在国内不具备合法地位,其经营活动存在法律风险,委托此类公司也存在安全隐患。 若催收手段违法(如暴力、骚扰、侵犯隐私),委托方可能承担连带责任;若催收公司不合规经营,还存在卷款跑路、信息泄露等风险。
2025-04-25 17:24
立遗嘱不一定要公证。 只要符合法定形式要件,自书、代书、录音、口头等非公证遗嘱均有效。公证遗嘱公信力较高但非强制要求,可根据实际需求选择。
法律认可的遗嘱形式及要求: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三十四条至第一千一百三十九条,遗嘱形式包括以下六类:
自书遗嘱:遗嘱人亲笔书写全文,签名并注明年、月、日。
代书遗嘱:需两名以上见证人,由其中一人代书,遗嘱人、代书人及其他见证人共同签名并注明年、月、日。
打印遗嘱:需两名以上见证人,遗嘱人和见证人在每一页签名并注明年、月、日。
录音录像遗嘱:需两名以上见证人,在录音录像中记录遗嘱人及见证人姓名(或肖像)及日期。
口头遗嘱:仅在危急情况下订立,需两名以上见证人,危急解除后应以其他形式补立。
公证遗嘱:经公证机构办理,程序严格、公信力高。
关键点:
所有形式遗嘱均有效,公证并非必要条件。
公证遗嘱在《民法典》施行后不再具有优先效力,多份遗嘱冲突时以最后一份有效遗嘱为准。
2025-04-19 10:59
2025-04-18 10:29
侵权责任的诉讼时效一般为3年,特殊情形下可能适用更短时效(如产品缺陷致损为2年)。最长保护期限为20年,自权利实际受损之日起算,超过该期限原则上不得起诉。
详细分析:
一般侵权责任时效规则
起算时间:自权利人知道或应当知道权利受损及义务人之日起算(《民法典》第188条)。
示例:若2023年1月被他人打伤且当场知晓侵权人身份,时效至2026年1月届满。
最长保护期:自权利实际受损之日起超过20年的,法院不予保护(即使不知情)。
特殊侵权责任时效规则
产品缺陷致损:诉讼时效为2年,自知道或应当知道损害时起算(原《产品质量法》第45条,现纳入《民法典》特别规定)。
示例:购买热水器后3年因漏电受伤,经鉴定确属质量问题,时效从受伤之日起算2年内可起诉。
人身损害赔偿:若后续发现与侵权行为相关的隐蔽伤情(如后遗症),时效可从确诊之日起算。
2025-04-11 10:06
法律上无法断绝亲生父子关系,子女仍有权继承遗产或分割共有财产。家产分配主要依据法定继承、遗嘱效力或共有财产归属,与是否“断绝关系”无直接关联。
法律上无法断绝亲生父子关系:
血缘关系不可解除
亲生父子关系基于血缘形成,法律不承认任何形式的“断绝关系”协议或声明(如登报声明、私下协议)。
例外:养父子关系可通过《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一十一条解除收养程序终止,但需双方协商或法院判决。法规1
赡养义务不可免除
子女对父母的赡养义务不因“断绝关系”而消除(《民法典》第一千零六十七条),父母仍可主张赡养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