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土地征收的补偿费用,包括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住宅征收费用、其它地上附着物和青苗补偿费、社保等费用。
一、农村征地补偿款的标准具体是:
1、土地补偿费
占用耕地的土地补偿费,按照给土地征收前3年平均产值的6-10倍进行补偿。
2、安置补助费和其它土地补偿费
安置补助费,按照需要按照的农业人口数计算,每一个需要安置人口的补助费用标准为,该耕地被征用前3年平均产值的4-6倍,但是,每公顷被征用耕地的安置补助费,最高不得超过被征用前3年平均产值的15倍。
注:需要安置的人口数量,按照被征用耕地数量除以征地前被征用单位平均每人占有耕地的数量计算。
安置补助费和其它土地补偿费一般情况下由省级人民政府统一执行标准,各地地方政府按照省级人民政府制定的标准进行实施执行。
3、土地附着物及青苗补偿
按照省级人民政府制定的标准进行补偿。
4、城市郊区的菜地
由于城市郊区的菜地牵涉到城市用菜的安全问题,因此,为了保障城市用菜不受影响,按照相关规定,用地单位按照规定缴纳新菜地开发建设基金。
5、安置费增加情况
根据《土地管理法》第48条规定,“征收土地应当给予公平、合理的补偿,保障被征地农民原有生活水平不降低、长远生计有保障”。因此,当以上的安置费和土地补偿费总和低于农民的原有生活水平时,可以增加安置补助费,但是,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总和不得高于土地被征收前3年平均产值的30倍。
特殊情况下,可以提高征用耕地的土地补偿费和按照补助费的标准。
6、社保
征收农村土地,应当足额安排社保费,将被征地农民纳入社保制度。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将被征地农民纳入相应的养老等社会保障体系。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费用主要用于符合条件的被征地农民的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险缴费补贴。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费用的筹集、管理和使用办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制定。
现行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的几种形式:
1、基本生活保障模式。主要是参照城镇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而单独设计的一种制度模式,保障水平相对较低。一般根据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设定为几个档次。
2、基本生活保障与社会保险相结合的模式。主要是根据被征地农民的年龄、失地程度以及就业状况的不同,或对其进行基本生活保障,或将其纳入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3、直接纳入城镇社保体系模式。主要是按照“低标准缴费、低标准享受”的养老保险政策,对“农转非”劳动力直接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体系,由土地征收单位从征地补偿费中直接拨付到社会保障经办机构。
二、农村土地征收款的分配:
1.补偿给全体股东
部分农村地区可能已经开始实行了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制,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将征收补偿金分给股份合作制额全体股东。
2.补偿给村集体组织
被征收区域实行统一安置的,土地征收补偿标准归该村集体组织,若是征收的土地是村集体组织采取其他方式承包的果园,其征收土地补偿费也因分配给该村集体组织。
3.补偿给农户
(1)部分农村地区的农户会放弃统一进行安置,那么安置补偿费用将支付给被征地的农户,土地补偿费将平均分配给该村集体组织的全体成员。
(2)若是被征收的农村土地没有实行家庭承包经营,还是实行的统一经营的,那么征地补偿金将分配给该村集体组织的全体成员。
(3)若是征收的是村集体组织的机动地(村集体组织为了灵活处理因自然灾害、人口变化等情况造成的人地矛盾而预留出的土地),那么土地补偿费将分配给该村集体组织内有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新增人口。
征收土地应当给予公平、合理的补偿,保障被征地农民原有生活水平不降低、长远生计有保障。
征收土地应当依法及时足额支付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以及农村村民住宅、其他地上附着物和青苗等的补偿费用,并安排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费用。
征收农用地的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标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通过制定公布区片综合地价确定。制定区片综合地价应当综合考虑土地原用途、土地资源条件、土地产值、土地区位、土地供求关系、人口以及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等因素,并至少每三年调整或者重新公布一次。
征收农用地以外的其他土地、地上附着物和青苗等的补偿标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制定。对其中的农村村民住宅,应当按照先补偿后搬迁、居住条件有改善的原则,尊重农村村民意愿,采取重新安排宅基地建房、提供安置房或者货币补偿等方式给予公平、合理的补偿,并对因征收造成的搬迁、临时安置等费用予以补偿,保障农村村民居住的权利和合法的住房财产权益。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将被征地农民纳入相应的养老等社会保障体系。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费用主要用于符合条件的被征地农民的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险缴费补贴。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费用的筹集、管理和使用办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制定。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全文》第九十六条 征收农村集体所有的土地,应当足额安排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险费,按照国务院规定将被征地农民纳入相应的社会保险制度。
《《土地管理法》》第四十八条 征收土地应当给予公平、合理的补偿,保障被征地农民原有生活水平不降低、长远生计有保障。 征收土地应当依法及时足额支付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以及农村村民住宅、其他地上附着物和青苗等的补偿费用,并安排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费用。 征收农用地的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标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通过制定公布区片综合地价确定。制定区片综合地价应当综合考虑土地原用途、土地资源条件、土地产值、土地区位、土地供求关系、人口以及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等因素,并至少每三年调整或者重新公布一次。 征收农用地以外的其他土地、地上附着物和青苗等的补偿标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制定。对其中的农村村民住宅,应当按照先补偿后搬迁、居住条件有改善的原则,尊重农村村民意愿,采取重新安排宅基地建房、提供安置房或者货币补偿等方式给予公平、合理的补偿,并对因征收造成的搬迁、临时安置等费用予以补偿,保障农村村民居住的权利和合法的住房财产权益。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将被征地农民纳入相应的养老等社会保障体系。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费用主要用于符合条件的被征地农民的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险缴费补贴。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费用的筹集、管理和使用办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制定。
2024-10-23 09:34
征收土地应当给予公平、合理的补偿,保障被征地农民原有生活水平不降低、长远生计有保障。
征收土地应当依法及时足额支付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以及农村村民住宅、其他地上附着物和青苗等的补偿费用,并安排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费用。
2025-01-06 09:39
1、土地补偿费用。单位依法对被征地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因其土地被征用造成经济损失,而支付的一种经济补偿。
2、青苗补偿费用。单位对被征用土地上的青苗因征地受到毁损,向种植该青苗的单位和个人支付的一种补偿费用。
3、附着物补偿费用。单位对被征用土地上的附着物,如房屋、其它设施,因征地被毁损而向该所在人支付的一种补偿费用。
2024-11-21 09:54
依照我国法律及相关法规的规定,被征地农民享以下权利:
(1)土地所有权及使用权:
维护农民集体土地所有权和农民土地承包经营不受违法行为的侵害;
(2)预征知情权:
在征地依法报批前,政府应将予征收土地的用途、位置、补偿标准、安置途径告知被征地农民;
(3)调查结果确认权:
预征土地现状调查须经被征地农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户确认;
(4)申请预征听证权:
经农户申请,国土资源部门应依照有关规定组织听证;
(5)参与报批权:
被征地农民知情、确认的有关材料为各级政府在征地报批时的必备材料;
(6)批复结果知情权:
土地征收批复文件下达后10日内,人民政府应将批复结果公告给征收土地的农民;
2024-04-16 13:45
1、安置补助费是指国家在征用土地时,为了安置以土地为主要生产资料并取得生活来源的农业人口的生活,所给予的补助费用。
2、安置补助费是针对享有土地承包权的农民,为保障其被征土地后的生活来源给予的一种生活安置性补偿,因此,该项补偿归土地承包权人。
3、征用其他土地的安置补助费标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参照征用耕地的安置补助费标准规定。对征用有收益的非耕地的安置补助费,各地一般按该土地年产值乘以略低于邻近耕地的安置补助费倍数计算;对征用房屋和其他建筑物的地基以及无收益的非耕地,不支付安置补助费。
2025-01-02 10:36
1、现在农村土地在征收的时候一般都是需要根据土地的用途来提供相应的补偿费用,土地的情况不一样,那补偿的费用肯定也是不一样的,正常来说现在农村土地征收一亩的价格是要达到10万元到20万元的,这个也是要看当地的经济发展的,如果说当地的经济发展比较好,土地的位置也比较优越,那土地征收的费用也会稍微高一些,基本上也是能够达到一亩30万元以上的。
2、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第二十三条,对因征收房屋造成停产停业损失的补偿,根据房屋被征收前的效益、停产停业期限等因素确定。具体办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制定。第二十四条,市、县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依法加强对建设活动的监督管理,对违反城乡规划进行建设的,依法予以处理。市、县级人民政府作出房屋征收决定前,应当组织有关部门依法对征收范围内未经登记的建筑进行调查、认定和处理。对认定为合法建筑和未超过批准期限的临时建筑的,应当给予补偿;对认定为违法建筑和超过批准期限的临时建筑的,不予补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