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取保候审最长12个月解除。
2、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取保候审最长不得超过十二个月,监视居住最长不得超过六个月。
3、取保候审的解除大概有三种情形
(1)因不需要追究刑事责任而解除。
(2)因变更其他强制措施而解除。
(3)因届满而解除。根据刑事诉讼法及相关司法解释,解除取保候审应当由原决定的司法机关作出,通知公安机关执行。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七十九条 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取保候审最长不得超过十二个月,监视居住最长不得超过六个月。
在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期间,不得中断对案件的侦查、起诉和审理。对于发现不应当追究刑事责任或者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期限届满的,应当及时解除取保候审、监视居住。解除取保候审、监视居住,应当及时通知被取保候审、监视居住人和有关单位。
2022-09-27 16:36
解除取保候审是否是好事,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判断。
根据《刑事诉讼法》相关规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取保候审最长不得超过十二个月,监视居住最长不得超过六个月。
在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期间,不得中断对案件的侦查、起诉和审理。对于发现不应当追究刑事责任或者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期限届满的,应当及时解除取保候审、监视居住。解除取保候审、监视居住,应当及时通知被取保候审、监视居住人和有关单位。
2022-10-19 09:21
解除取保候审是否是好事,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判断。
根据《刑事诉讼法》相关规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取保候审最长不得超过十二个月,监视居住最长不得超过六个月。
在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期间,不得中断对案件的侦查、起诉和审理。对于发现不应当追究刑事责任或者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期限届满的,应当及时解除取保候审、监视居住。解除取保候审、监视居住,应当及时通知被取保候审、监视居住人和有关单位。
2022-08-12 13:45
解除取保候审不一定结案,因为取保候审只有一年的期限,如果到期仍无证据,对该犯罪嫌疑人移送审查起诉的话,只有解除取保审,只有收到撤销案件决定书后,才算是结案的。
根据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取保候审最长不得超过十二个月,监视居住最长不得超过六个月。在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期间,不得中断对案件的侦查、起诉和审理。对于发现不应当追究刑事责任,或者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期限届满的,应当及时解除取保候审、监视居住。解除取保候审、监视居住,应当及时通知被取保候审、监视居住人和有关单位。
2024-04-11 11:19
解除取保候审的,如果是认为不需要再追究刑事责任的,可以撤销案件。因为取保候审不是撤案的充分条件,有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不认为是犯罪等法定情形的,才需要撤案。
或者在取保候审后犯罪嫌疑人自愿如实供述涉嫌犯罪的事实,有重大立功或者案件涉及国家重大利益的,经最高人民检察院核准,公安机关也可以撤销案件。
但若是解除取保候审后发现嫌疑人构成犯罪的,最后依然会由法院进行审理并判处相应的刑罚。
2025-04-15 17:05
解除拘役缓刑,并不意味着所涉事件就此结束或被轻视未能得到严肃处理。
执法机构在解除拘役缓刑之后,若发现存在新的证据线索足以证明被告人有所违法行为,依然有权依据相关法律规定对其进行合理判处以及适当的处罚。
拘役缓刑作为一项强制性政策,旨在令嫌犯向执法部门提供担保人或者向后者缴纳一定数额的保证金,同时还要签订保证书,以此确保他们不会逃避或干扰调查工作,并且随时能够接受传唤出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