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者离职1年内,都是可以申请劳动仲裁,要求原用人单位支付未签订劳动合同的双倍工资。
劳动争议,有证明劳动关系的证据是关键,例如工作证或工作牌(最好盖有公章)、工资卡交易记录、工资条、有公司名称的工装、去地税局打印并盖章的个税完税证明、用人单位为你办理的暂住证、考勤记录、社会保险缴纳记录、派工单、同事证言(离职在职的都可以)、录音录像或者其它有你名字和公章或老板签字的的书面材料等;当然,没有证据也是可以申请劳动仲裁的,只是有败诉的风险;从离职开始算,劳动仲裁时效为一年。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二十七条 劳动争议申请仲裁的时效期间为一年。仲裁时效期间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
前款规定的仲裁时效,因当事人一方向对方当事人主张权利,或者向有关部门请求权利救济,或者对方当事人同意履行义务而中断。从中断时起,仲裁时效期间重新计算。
因不可抗力或者有其他正当理由,当事人不能在本条第一款规定的仲裁时效期间申请仲裁的,仲裁时效中止。从中止时效的原因消除之日起,仲裁时效期间继续计算。
劳动关系存续期间因拖欠劳动报酬发生争议的,劳动者申请仲裁不受本条第一款规定的仲裁时效期间的限制;但是,劳动关系终止的,应当自劳动关系终止之日起一年内提出。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四十七条 下列劳动争议,除本法另有规定的外,仲裁裁决为终局裁决,裁决书自作出之日起发生法律效力:
(一)追索劳动报酬、工伤医疗费、经济补偿或者赔偿金,不超过当地月最低工资标准十二个月金额的争议;
(二)因执行国家的劳动标准在工作时间、休息休假、社会保险等方面发生的争议。
2022-08-08 15:27
“劳动者自己提出解除劳动合同,用人单位是不需要赔偿经济补偿金的。
但是由于用人单位未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劳动者可以去劳动监察部门反应要求赔偿双倍工资,如果协商不一致可以去劳动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书面劳动合同。已建立劳动关系,未同时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自用工之日起一个月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在用工前订立劳动合同的,劳动关系自用工之日起建立。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超过一个月不满一年未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资。用人单位违反本法规定不与劳动者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自应当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之日起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资。”
2022-08-10 10:28
没签劳动合同,可以主张从工作的第二个月起至一年内的双倍工资,一般计算11个月的工资,另外经济补偿按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每满一年支付一个月工资的标准向劳动者支付。六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按一年计算;不满六个月的,向劳动者支付半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可以要求,支付双倍赔偿。因为单位违法在先,书面提出离职后可以立即走人,并要求单位支付你拖欠的工资、押金、经济补偿金、双倍工资(最多11个月)、加班工资等;从离职开始算,劳动仲裁时效为一年。
2022-08-10 10:11
不签劳动合同离职怎么赔偿。没签劳动合同,可以主张从工作的第二个月起至一年内的双倍工资,一般计算11个月的工资,另外经济补偿按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每满一年支付一个月工资的标准向劳动者支付。六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按一年计算;不满六个月的,向劳动者支付半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可以要求,支付双倍赔偿。因为单位违法在先,书面提出离职后可以立即走人,并要求单位支付你拖欠的工资、押金、经济补偿金、双倍工资(最多11个月)、加班工资等;从离职开始算,劳动仲裁时效为一年。
2024-04-28 15:04
公司没有给员工劳动合同,离职后员工可以先去申请劳动仲裁,如果对劳动仲裁不满意可以再去起诉。劳动合同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确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协议。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劳动合同。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超过一个月不满一年未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依照劳动合同法的规定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两倍的工资,并与劳动者补订书面劳动合同。劳动者不与用人单位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应当书面通知劳动者终止劳动关系,并依照劳动合同法的规定支付经济补偿。
2022-09-26 10:05
公司不签劳动合同,可以到劳动监察大队举报投诉。
1、公司建立劳动关系后,超过一个月不签书面劳动合同,属违法行为,可以向当地劳动保障监察部门投诉;
2、公司超过一个月不签定书面劳动合同,可以不理采他们,收集保留好证据,在一年内提出支付双倍工资的请求,一般都能得到支持。
不签劳动合同的后果是:
1、未签订合同并不能免除用人单位为员工缴纳各项社会保险费的义务。
2、单位终止或者解除事实劳动关系(辞退员工)需要依法支付经济补偿金。
3、员工可以随时解除劳动合同,且不承担任何违约责任或者赔偿
4、不签劳动合同不利于单位保护商业秘密。
5、不签劳动合同造成员工损失的,单位要承担赔偿责任
6、用人单位可能面临劳动行政部门的行政处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