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发工资不属于公安机关的管辖范围。如果不发工资的,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解决:
(1)向当地劳动保障监察机构投诉举报;
(2)向当地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需要注意的是,要在劳动争议发生之日起一年内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出书面申请;
(3)通过诉讼途径解决。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九十一条 用人单位有下列侵害劳动者合法权益情形之一的,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支付劳动者的工资报酬、经济补偿,并可以责令支付赔偿金:
(一)克扣或者无故拖欠劳动者工资的;
(二)拒不支付劳动者延长工作时间工资报酬的;
(三)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支付劳动者工资的;
(四)解除劳动合同后,未依照本法规定给予劳动者经济补偿的。
2022-09-19 10:17
老板不发工资,劳动者可以打110的,但此种情况下打110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
如果是欠了工资,或者没有准时发工资。员工是可以立即辞职,并且找劳动监察部门处理,也可以直接申请仲裁。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电话投诉到当地劳动监察大队,他们会依据劳动保障监察条例依法对用人单位进行监督检查,并责令其支付拖欠的工资。
2022-10-10 16:26
借钱不还,打110是否有用要看具体情况而定。第一,如果仅仅借钱不还且证据充分,想通过打110解决问题,这是行不通的,理由很简单:公安局不管一般的债务纠纷,应当到法院起诉;第二,如果仅仅是作为固定证据的手段,那么是可行的。现实中,债务纠纷往往没有书面的证据,但一旦起诉则缺乏有效的证据。因此,认为,以合适的方式因索债与对方发生争执,可考虑打110,但一定要记住让警察对争执内容做笔录,让当事人签字。日后,债务人反悔不认债务,则有公安局笔录佐证。
2022-08-27 13:35
微信威胁打110有用。可以直接拨打110或到公安监机关报案,但能否立案由公安机关根据伤情以及威胁程度判定,对方的行为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涉嫌违反《刑法》。
2023-02-27 17:02
属于公安机关管辖范围,公安民警应当到场依法处置。《江苏省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条例》第十九条规定,居民在家庭使用家用电器、乐器或者进行娱乐、体育锻炼及其他活动时,应当控制音量和采取其他有效措施,使排放的噪声不超过相应的区域环境噪声排放标准,使用音响、运动器械等产生低频噪声的设备不得影响他人生活。第四十一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公安机关责令改正,并给予警告;警告后不改正的,处二百元以上五百元以下罚款:(一)施工方违反本条例第十八条规定,在禁止作业的期间内进行产生环境噪声污染的作业的;(二)违反本条例第十九条规定,居民在家庭使用家用电器、乐器或者进行娱乐、体育锻炼及其他活动时排放的噪声超过相应的区域环境噪声排放标准的;(三)违反本条例第二十条第一款规定,在居住区及其附近街道、广场、公园等区域进行集会、体育锻炼、娱乐、促销等活动,使用音响器材所产生的环境噪声超过相应的区域环境噪声排放标准,或者在禁止期间内进行产生环境噪声污染影响周边居民正常休息的体育锻炼、娱乐等活动的;(四)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一条第二款规定,从事营业性活动的场所在室外安装、使用高音喇叭等音响器材,或者对外播放音乐和广告的。《合肥市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条例》第四十二条使用音响等家用电器和乐器、举办家庭娱乐活动,应控制音量和时间,不得影响他人工作、生活和学习。第五十三条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当地公安部门给予警告、责令改正,可以并处罚款:(一)未经当地公安部门批准,进行产生偶发性强烈噪声活动的;(二)随意拆卸机动车辆消声装置的;(三)家庭使用音响等家用电器和乐器、举办家庭娱乐活动,产生噪声污染的;(四)在夜间和午间进行家庭装饰作业,使用产生高噪声工具的。
制造噪声干扰他人正常生活的法律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五十八条的规定,违反关于社会生活噪声污染防治的法律规定,制造噪声干扰他人正常生活的,处警告;警告后不改正的,处200元以上500元以下罚款。《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第五十八条规定,违反本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公安机关给予警告,可以并处罚款:(一)在城市市区噪声敏感建筑物集中区域内使用高音广播喇叭;(二)违反当地公安机关的规定,在城市市区街道、广场、公园等公共场所组织娱乐、集会等活动,使用音响器材,产生干扰周围生活环境的过大音量的;(三)未按本法第四十六条和第四
2022-08-12 09:45
老板不发工资,劳动者是可以报警的,但是效果未必最佳,最简单的方法是电话投诉到当地劳动执法监察大队,他们会依据《劳动保障监察条例》依法对用人单位进行监督检查,并责令其支付拖欠的工资。还可依据劳动合同法第三十条的规定,用人单位拖欠或者未足额支付劳动报酬的,劳动者可以依法向当地人民法院申请支付令,人民法院应当依法发出支付令。但是在实务中,法院不会签发支付令。
最有效的是直接到当地劳动行政部门申请劳动仲裁(不收费,不用律师),通过劳动仲裁下达的裁决书,向单位索赔,如果还不赔,可申请法院强制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