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涉及的财产额度如何,法院均会依法受理案件,这乃是由于民事权益所涉的主要途径在于维护自身权益,因此立案之标准与其所涉财产数额并无直接关联性。
依照法理,只要存在确定的侵权事实,法院就应当予以立案。
例如,一些民事权益尽管并不涉及金钱赔偿责任,但同样属于民法所管辖的范畴。
然而,在实际的诉讼过程当中,依然存在着相应的法律成本。
首先,作为原告方当事人必须承担起诉讼费的基础起步费用,他们需要权衡诉讼所可能带来的损失和利益之间的得失;其次,司法本身亦存在着成本,即法律资源的占用问题。
司法机关同样需要将有限的行政资源投放到真正需要得到法律调整的场所及对象身上。
因此,如果涉及的财产数额过小,不符合立案标准,那么法院很可能不会受理该案件,具体标准尚无全国性的统一规定。
但在部分地区内部,一般会将1000元至3000元视为立案的基准线。
法律依据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审理借贷案件的若干意见》第十条 一方以欺诈、胁迫等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所形成的借贷关系,应认定为无效。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审理借贷案件的若干意见》第十一条 出借人明知借款人是为了进行非法活动而借款的,其借贷关系不予保护。
2025-01-07 08:56
不管多少金额,法院都会立案,因为民事权利是以维权为目的,立案要求与款项数额没有直接关系,法理上推论是只要有侵权事实存在就应立案,比如有些民事权利而没有金钱的给付义务,同样在民事法律调整的范围。
但是,在诉讼中是有法律成本的,一是当事人的成本,起诉须承担诉讼费的基本起步费用,当事人须考虑是否得不偿失;
二是司法成本,即法律资源的占用,司法机关须将有限的司法资源运用到需要法律调整的地方与对象。
所以数额太少是不予立案的,这还未见统一规定,但有的地区内部掌握是1000元至3000元为立案基点。
2025-03-19 14:30
个人盗窃公私财物数额达到2000元以上的,就可以立案,但各地经济水平不一样,所以可能会有小的差异。
此外,《公安部关于修改盗窃案件立案统计办法的通知》中规定:
公安机关凡接到报警的盗窃案件,不论盗窃财物数额多少,均应受理、登记并认真查处。
2022-09-21 15:26
转错钱是可以立案的,法律并没有明确规定立案金额。
在转错账后要保存好微信转账记录和银行卡明细,这些是可作为起诉对方的证据。如果数额较大,用户需尽快向法院申请财产保全。转账因为操作原因,转到第三方账户,第三方即为受益方,转账人有权要求第三方返还款项。银行出于对于用户身份信息保密的原则,因此不会随意提供用。
2022-08-19 16:54
实践中,针对不同类型的诈骗行为,相关法律规定的立案标准是不同的,但就算不构成刑事犯罪,但也是可以作为违法行为进行处理的。至于被骗多少钱可以立案,对于普通大众说就是个人财产被诈骗,那么应该是最低为五千元。但是具体情况,还是要根据案件程度来定。
2024-06-27 14:32
个人盗窃公私财物数额达到2000元以上的,就可以立案,但各地经济水平不一样,所以可能会有小的差异。
此外,《公安部关于修改盗窃案件立案统计办法的通知》中规定:
公安机关凡接到报警的盗窃案件,不论盗窃财物数额多少,均应受理、登记并认真查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