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未能兑现一般不可以定性为诈骗。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属于违约行为,应当依法承担违约责任。但行为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数额较大的,构成合同诈骗罪,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二十四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一)以虚构的单位或者冒用他人名义签订合同的;
(二)以伪造、变造、作废的票据或者其他虚假的产权证明作担保的;
(三)没有实际履行能力,以先履行小额合同或者部分履行合同的方法,诱骗对方当事人继续签订和履行合同的;
(四)收受对方当事人给付的货物、货款、预付款或者担保财产后逃匿的;
(五)以其他方法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的。
2024-10-10 11:05
借款定性为诈骗,需要满足一定的法律条件。在我国,这通常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该法规定了诈骗罪的构成要件。
首先,必须存在欺诈行为。债务人在借款时,如果使用虚构的事实或者隐瞒真实情况,导致债权人产生误解,从而将财物交给债务人,这可以被认定为欺诈行为。
其次,债务人必须有非法占有的目的。这意味着债务人在借款时,就已经预谋不偿还借款,意图非法占有债权人的财物。
最后,债权人必须因为债务人的欺诈行为而遭受财产损失。如果债权人并未因此遭受实际损失,那么就不能构成诈骗罪。
2024-12-31 11:12
具体的认定标准是:
实施传销活动的行为人有非法占有的目的,采取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的方法,通过传销活动骗取受害人的财物的,可以认定为是诈骗的行为。
传销是指组织者发展人员,通过发展人员或者要求被发展人员以交纳一定费用为条件取得加入资格等方式非法获得财富的行为。
2024-05-17 13:58
1、诈骗罪与经济纠纷的实质界限在于,行为人是否通过虚假事实、隐瞒真相的手段来骗取他人财物,并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经济纠纷是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之间因人身和财产权益发生的权利冲突,当事人可以自愿选择和解、调解、仲裁等方式予以解决,也可以通过民事诉讼方式保护其合法权益。
2、而刑事诈骗犯罪是行为人采取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的手段以非法占有他人财产为目的的危害社会行为,受害人一方难以通过单一的民事诉讼方式来实现其权益,必须请求国家公权力动用刑事手段来保护其财产权益。在经济活动中,刑事诈骗与经济纠纷的实质界限在于行为人是否通过虚假事实、隐瞒真相的手段来骗取他人财物并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
2023-04-28 16:14
根据我国相关规定,对于大拇指骨折属于几级伤残的情形,是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是否有后遗症等,参考《劳动能力鉴定职工工伤与职业病致残等级》以及《人体损伤程度鉴定标准》来进行确定的,一般情况是认定为9到10级伤残的。
2024-09-04 10:04
符合主体、客体、主观、客观要件。
1、客体要件
本罪侵犯的客体是公私财物所有权。有些犯罪活动,虽然也使用某些欺骗手段,甚至也追求某些非法经济利益,但因其侵犯的客体不是或者不限于公私财产所有权。所以,不构成诈骗罪。
2、客观要件
本罪往客观上表现为使用欺诈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
3、主体要件
本罪主体是一般主体,凡达到法定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均能构成本罪。
4、主观要件
本罪在主观方面表现为直接故意,并且具有非法占有公私财物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