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之一 在道路上驾驶机动车,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处拘役,并处罚金:
(一)追逐竞驶,情节恶劣的;
(二)醉酒驾驶机动车的;
(三)从事校车业务或者旅客运输,严重超过额定乘员载客,或者严重超过规定时速行驶的;
(四)违反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规定运输危险化学品,危及公共安全的。
机动车所有人、管理人对前款第三项、第四项行为负有直接责任的,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
有前两款行为,同时构成其他犯罪的,依照处罚较重的规定定罪处罚。
《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一百零一条 违反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的规定,发生重大交通事故,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并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吊销机动车驾驶证。
造成交通事故后逃逸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吊销机动车驾驶证,且终生不得重新取得机动车驾驶证。
上述规定泛指各类交通事故,只要是造成交通事故后逃逸的,就应当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吊销其机动车驾驶证,并且终身不得重新取得驾驶证,而不论其造成交通事故后果的大小。也就是说,法律规定惩罚的交通肇事逃逸行为,与驾驶人造成交通事故后果的轻重无关;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对六个月内发生两次以上特大交通事故负有主要责任或者全部责任的专业运输单位,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责令消除安全隐患,未消除安全隐患的机动车,禁止上道路行驶。
2021-03-08 15:03
1.被发现了,则属于包庇,如果情节严重,比如被顶包的人已构成交通肇事罪,则构成包庇罪,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犯前款罪,事前通谋的,以共同犯罪论处。2.教唆他人顶包,情节严重的,构成妨害作证罪。
2021-02-25 14:09
没发现交通事故不算逃逸。构成交通肇事逃逸,主要看三个方面因素:(一)主观方面:主观方面即行为人的主观动机;(二)客观方面:交通肇事后逃逸行为必须符合法律规定的情形;(三)交通肇事后逃逸行为的空间要素,即该行为是否仅限于“逃离事故现场”。因此,肇事行为的认定,要求行为人必须是明知自己已经发生交通肇事行为。如果没有发现肇事行为,自然也没有故意逃避法律追究的动机,也就不构成交通肇事逃逸行为。
2022-10-29 16:05
“如果被顶包的交通肇事的当事人的行为不构成刑事犯罪的,顶包者的行为属于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行为,会被处警告或者二百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如果被顶包的交通肇事的当事人构成交通肇事罪,那么顶包着构成包庇罪,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五十条规定:阻碍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依法执行职务的,处警告或者二百元以下罚款。《刑法》第三百一十条规定,明知是犯罪的人而为其提供隐藏处所、财物,帮助其逃匿或者作假证明包庇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2021-02-20 09:22
驾驶员构成危险驾驶罪或者交通肇事罪时,顶替者可能涉嫌包庇罪。根据我国法律规定,明知是犯罪的人而为其提供隐藏处所、财物,帮助其逃匿或者作假证明包庇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所以顶替者可能会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2021-02-22 13:58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三条给出的定义,交通肇事后逃逸,是指行为人在发生交通事故后,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的行为(包括找人顶包逃避处罚)。而公安部门便会根据事件的严重性予以相应的行政处罚,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中的第六十条规定,将会处以五日以上十日以下的拘留,并处两百元以上五百元以下的罚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