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据《民法典》第九章 诉讼时效规定 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三年。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诉讼时效期间自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受到损害以及义务人之日起计算。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但是,自权利受到损害之日起超过二十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护,有特殊情况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权利人的申请决定延长。 当事人约定同一债务分期履行的,诉讼时效期间自最后一期履行期限届满之日起计算。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八十八条 【普通诉讼时效、最长权利保护期间】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三年。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诉讼时效期间自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受到损害以及义务人之日起计算。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但是,自权利受到损害之日起超过二十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护,有特殊情况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权利人的申请决定延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八十九条 【分期履行债务的诉讼时效】当事人约定同一债务分期履行的,诉讼时效期间自最后一期履行期限届满之日起计算。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九十二条 【诉讼时效期间届满的法律效果】诉讼时效期间届满的,义务人可以提出不履行义务的抗辩。
诉讼时效期间届满后,义务人同意履行的,不得以诉讼时效期间届满为由抗辩;义务人已经自愿履行的,不得请求返还。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九十三条 【诉讼时效援引】人民法院不得主动适用诉讼时效的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九十四条 【诉讼时效中止的情形】在诉讼时效期间的最后六个月内,因下列障碍,不能行使请求权的,诉讼时效中止:
(一)不可抗力;
(二)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没有法定代理人,或者法定代理人死亡、丧失民事行为能力、丧失代理权;
(三)继承开始后未确定继承人或者遗产管理人;
(四)权利人被义务人或者其他人控制;
(五)其他导致权利人不能行使请求权的障碍。
自中止时效的原因消除之日起满六个月,诉讼时效期间届满。
2022-08-08 11:23
1.债务到期债务人不还债,构成违约,违约时间越长,损失越大,债权人迟迟不采取措施,可能会导致债务人最终无法偿还债务,导致担保人承担担保责任,担保人可以与债权人洽谈购买该笔债权,自己成为债权人,主动对债务人采取法律行动,止损为上。2.在债权人起诉的情况下,担保人一定要去开庭,提出免除担保责任抗辩理由;请求法官,如果判决担保人承担责任,一定要把追偿权在判决中予以明确,因为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释的规定,对于实行追偿权的途径,一是如在判决书中明确保证人享有追偿权的,保证人可直接申请执行,二是如未明确的,则必须另行提起诉讼。3.及时起诉或者申请强制执行。一旦承担了担保责任,就要及时起诉。虽然起诉不一定要回来钱,但是不起诉一定要不回来钱。不要相信债务人说的很快还钱的承诺以免错过良机。
如果法院在判决中确定了追偿权,抓紧申请强制执行,因为一般情况下,债务人的财务状况只能是越等越差。
4.及时寻求其他救济方式,看看是否有其他担保人、物的担保、反担保等等,
2022-10-12 08:40
私人借款不还超出催收当天就可以起诉。对于借款期限没有约定和约定不明确的,借款人可以随时返还,出借人可以催告借款人在合理期限内返还。
欠钱不还去起诉属于民事责任,适用于民法典对民间借贷的诉讼时效,一般在借款人还款日当期后3年内,去起诉都是受法律保护的。但要是在3年内并没有主张权利让贷款人还款的,则3年后诉讼时效届满,借款就会失效。
2022-11-25 10:54
欠款三年不起诉不追讨就失效。
一般来讲,追讨欠款的诉讼时效通常为3年,但是在不同的情况下具体的起算时间是不同的,这点是很重要的。当然,追讨欠款的诉讼时效也会适用中断、中止等制度,同时法律规定最长可以是20年。民法上的时效,指一定事实状态在法定期间持续存在,从而产生与该事实状态相适应的法律效力的法律制度。时效为法律事实之一种,属于自然事实中的状态,因时效期间届满而发生与原权利人利益相反的法律效果。民法时效制度分为两种,即取得时效和消灭时效。诉讼时效亦即消灭时效,是指权利人如在法定期间内不行使其权利,就丧失请求人民法院保护其民事权利的法律制度。
2024-08-02 10:20
如果协商不成被起诉后,应该积极应诉,争取在法庭上达到分期还款的目的,判决生效后也应该积极履行。
如果欠银行贷款被起诉后没钱还的,双方当事人可以采取分期偿还的方式。
实践中,要是获得欠款诉讼的胜利,而对方当事人没有财产可供执行的话,当事人可以待判决生效后,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对方的财产,包括动产与不动产。
2022-09-01 10:19
服兵役无法审验最长不超过三年。
我国法律规定:保卫祖国、抵抗侵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每一个公民的神圣职责。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以志愿兵役为主体的志愿兵役与义务兵役相结合的兵役制度。兵役工作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贯彻习近平强军思想,贯彻新时代军事战略方针,坚持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坚持与国防和军队建设相适应,遵循服从国防需要、聚焦备战打仗、彰显服役光荣、体现权利和义务一致的原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不分民族、种族、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和教育程度,都有义务依照本法的规定服兵役。有严重生理缺陷或者严重残疾不适合服兵役的公民,免服兵役。依照法律被剥夺政治权利的公民,不得服兵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