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五条发生劳动争议,当事人不愿协商、协商不成或者达成和解协议后不履行的,可以向调解组织申请调解;不愿调解、调解不成或者达成调解协议后不履行的,可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对仲裁裁决不服的,除本法另有规定的外,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劳动者可以通过以下方法维权:与老板协商;向劳动行政部门投诉;向调解组织申请调解;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直接向人民法院请求支付令;对劳动仲裁裁决不服,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其他。
主动辞职没有补偿金。劳动者主动向用人单位提出辞职的,一般没有补偿金。如果属于用人单位未及时足额支付劳动报酬的,未缴纳社会保险费,未提供劳动保护等情况下,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用人单位应当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
有下列几种情形的,劳动者主动辞职也可以申请经济补偿。一,劳动环境存在安全隐患,单位未提供劳动保护。二,工资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三,未依法为劳动者缴纳社保。四,未及时足额支付劳动者报酬。五,用人单位规章制度违法。用人单位以暴力、威胁或者非法限制人身自由的手段强迫劳动者劳动的,或者用人单位违章指挥、强令冒险作业危及劳动者人身安全的,劳动者可以立即解除劳动合同,不需事先告知用人单位。
1、用人单位向劳动者提出解除劳动合同,并且在与劳动者协商一致的情况下解除劳动合同; 2、在用人单位违反法律有关规定,损害劳动者权益的情况下,劳动者向用人单位提出解除劳动合同; 3、由于劳动者不能胜任工作,用人单位向劳动者提出解除劳动合同; 4、用人单位发生重大变化需要裁员的情况下,向劳动者提出解除劳动合同; 5、在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期限届满以后,用人单位降低劳动合同约定条件与劳动者订立劳动合同,而劳动者因此不愿与用人单位订立劳动合同; 6、用人单位因种种原因不继续存续,而与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
主动辞职不可以领失业金。 员工主动离职一般是不能领取失业金的。 根据《社会保险法》第四十五条,失业人员符合下列条件的,从失业保险基金中领取失业保险金:(一)失业前用人单位和本人已经缴纳失业保险费满一年的; (二)非因本人意愿中断就业的; (三)已经进行失业登记,并有求职要求的。
根据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中的相关规定,若欲解除与雇主签署的劳务协议须提前30日以书面形式告知对方,试用期离职需提前3日通知雇主,此举无需经过雇主的批准,然而,在这种情况下雇主并不需要承担相应的经济补偿职责。
员工主动提出辞职一般是不需要支付单位违约金的,只有在以下两种情况才需要支付违约金: 1、用人单位为劳动者提供专项培训费用,对其进行专业技术培训的; 2、劳动者违反保密条例中的内容,泄露公司商业机密的。
如果用人单位与员工约定服务期的,在服务期内员工主动辞职的,是会构成违法解除劳动合同的,要承担违约的责任。根据相关规定,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书面劳动合同。已建立劳动关系,未同时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自用工之日起一个月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在用工前订立劳动合同的,劳动关系自用工之日起建立。
老员工主动辞职是否获得补偿,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及相关规定进行分析。具体如下: 主动辞职的一般原则 根据《劳动合同法》第37条,劳动者提前30日以书面形式通知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在试用期内,劳动者只需提前3日通知即可。如果员工主动辞职,且用人单位不存在违法行为,通常无权要求经济补偿。 例外情形下的经济补偿 根据《劳动合同法》第46条,以下情形下,即使员工主动辞职,仍有权要求经济补偿: 用人单位未按照劳动合同约定提供劳动保护或劳动条件; 用人单位未及时足额支付劳动报酬; 用人单位未依法为劳动者缴纳社会保险费; 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违反法律法规,损害劳动者权益; 用人单位以欺诈、胁迫手段或乘人之危,使劳动者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或变更劳动合同; 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在上述情形下,员工可以依据《劳动合同法》第38条解除劳动合同,并要求用人单位支付经济补偿。 经济补偿的计算标准 根据《劳动合同法》第47条,经济补偿按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计算: 每满一年支付一个月工资; 六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按一年计算; 不满六个月的,支付半个月工资。 月工资是指劳动者在劳动合同解除或终止前12个月的平均工资,包括基本工资、奖金、津贴等。 总结 老员工主动辞职通常无权获得经济补偿,除非用人单位存在违法行为。若符合《劳动合同法》第38条规定的情形,员工可以要求经济补偿,补偿标准按工作年限和月平均工资计算。建议员工在辞职前充分了解自身权益,必要时咨询专业律师。
一、核心结论 员工因用人单位拖欠工资主动辞职的,有权主张经济补偿金。 补偿标准按工作年限计算(每满1年支付1个月工资,超半年不足1年按1年算,不足半年支付半个月工资)。用人单位还可能因逾期支付被加付50%-100%赔偿金。 二、法律依据及补偿规则 1. 主张经济补偿的法律依据 《劳动合同法》第38条:用人单位未及时足额支付劳动报酬的,劳动者可单方解除劳动合同。 《劳动合同法》第46条:因用人单位过错导致劳动者解除合同的,需支付经济补偿。 2. 补偿金计算标准 工作年限 补偿金额 示例(月薪8000元) 1年3个月 1.5个月工资 8000×1.5=1.2万元 5年8个月 6个月工资 8000×6=4.8万元 2年整 2个月工资 8000×2=1.6万元 特别说明: 月工资标准为解除合同前12个月平均工资(含奖金、津贴等货币性收入); 若用人单位拖欠工资后补发,仍需支付经济补偿(补发行为不影响维权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