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保全是指在民事诉讼中,为避免当事人或者利害关系人的利益受到不应有的损害或进一步损害,法院依据申请对当事人的侵害或有侵害之虞的行为采取强制措施。 包括作为保全和不作为保全。
财产保全是指在诉讼或者仲裁过程中,为了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法院或者仲裁机构可以采取一些措施,例如冻结财产、查封财产等,以避免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 申请财产保全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主要包括这几个方面: 1.申请人必须是当事人或者其法定代表人、代理人,且与案件有利害关系; 2.申请人必须提供证据证明被申请人有可能转移、隐藏财产,以逃避债务或者损害申请人的合法权益; 3.申请人必须提供担保,以保证被申请人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此外,申请财产保全还需要遵守相关的法律程序和规定,例如需要提交申请书、证据材料等,并且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会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审查和决定是否采取财产保全措施。
申请保全措施的,根据实际保全的财产数额按照下列标准交纳: 财产数额不超过1000元或者不涉及财产数额的,每件交纳30元;超过1000元至10万元的部分,按照1%交纳;超过10万元的部分,按照0.5%交纳。但是,当事人申请保全措施交纳的费用最多不超过5000元。
房屋保全需要的手续为:向人民法院提交申请书,并提供相关证据材料,如:申请保全人与被保全人的身份等信息、请求事项、请求保全数额或者争议标的、明确的被保全财产信息、为财产保全提供担保的财产信息或资信证明,若是在法律文书生效后,进入执行程序申请财产保全的,还应当写明生效法律文书的制作机关等内容。
可以。被申请人的财产被保全后,被申请人可以提供担保,解除财产保全措施,也可以申请复议。财产纠纷案件,被申请人提供担保的,人民法院应当裁定解除保全。申请有错误的,申请人应当赔偿被申请人因保全所遭受的损失。财产保全可以采取查封、扣押、冻结或者法律规定的其他方法。 1、查封,是指人民法院将需要保全的财物清点后,加贴封条、就地封存,以防止任何单位和个人处分的一种财产保全措施。扣押,是指人民法院将需要保全的财物移置到一定的场所予以扣留,防止任何单位和个人处分的一种财产保全措施。 2、人民法院在财产保全中采取查封、扣押财产措施时,应当妥善保管被查封、扣押的财产。当事人可以负责保管被扣押物,但是不得使用。
当事人只有在仲裁申请提出以后或者是在仲裁申请提出的同时才有可能提出证据保全的申请。我国现行仲裁法并没有规定当事人可以在申请仲裁前提出证据保全的申请,并且仲裁机构也只有在决定受理案件后才有可能将当事人的申请转交给有管辖权的法院。因此,即使申请人在仲裁前有紧急请求证据保全的需要,也必须先向仲裁委员会提出仲裁申请并办理完所有的受案手续,仲裁委员会才可能将申请人的证据保全申请转交法院。很显然,现行规定难以满足当事人在仲裁机构受理案件前因情况紧急,不立即申请证据保全将会使其合法权益受到难以弥补的损害情况的需要。
民事诉讼中的保全,即诉讼保全,是指在案件判决作出之前,因一方当事人的行为或者其他原因,人民法院对诉讼标的或者与案件有关的财产采取的强制措施。人民法院在决定采取诉讼保全措施前,可以责令申请人提供担保。申请人拒绝提供担保的,诉讼保全申请将被驳回。
1、申请人自愿申请解除保全措施或申请人在诉讼过程中申请撤诉并经人民法院裁定准许的,则采取保全措施的目的和意义已不复存在,人民法院亦及时解除诉前保全。 2、被申请人提供了相应数额的可供执行的财产担保,应当解除财产保全。对被申请人提供的担保,人民法院应当严格审查,被申请人提供的担保可以是现金担保、实物担保,也可以是资信可靠的保证人出具的保证书。 3、有其他应当解除保全措施情况发生的,如当事人已自觉履行了调解书或判决书所确定的给付义务,或作出财产保全裁定的人民法院或上级法院发现采取保全措施明显错误的等,均应依法及时解除财产保全。
拆迁补偿款只要不是被申请人生活必需的款项,申请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财产保全。申请人情况紧急的情况下,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财产保全。人民法院会对申请进行审查,如果符合申请条件,并且拆迁补偿款不属于被申请人生产必需的,人民法院会采取保全措施。
适用条件: 人民法院对于可能因当事人一方的行为或者其他原因,使判决难以执行或者造成当事人其他损害的案件,根据对方当事人的申请,可以裁定对其财产进行保全、责令其作出一定行为或者禁止其作出一定行为; 程序: 当事人没有提出申请的,人民法院在必要时也可以裁定采取保全措施。 人民法院采取保全措施,可以责令申请人提供担保,申请人不提供担保的,裁定驳回申请。 人民法院接受申请后,对情况紧急的,必须在四十八小时内作出裁定; 裁定采取保全措施的,应当立即开始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