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借贷的年利率原则上不能超过24%,未超过年利率24%部分的利息受法律保护,超过年利率24%,但未超过年利率36%部分的利息,已给付的不能再要求对方返还,未给付的也不能再要求对方给付;超过年利率36%部分的利息约定无效。 【法律依据】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第二十六条规定,借贷双方约定的利率未超过年利率24%,出借人请求借款人按照约定的利率支付
网络借贷同样属于金融领域,只不过其载体是互联网,这是一种新型借贷方式,相比传统的银行贷款,其申请门槛低、放款速度快。 【法律依据】《合同法》第二百一十一条规定,自然人之间的借款合同对支付利息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的,视为不支付利息。 自然人之间的借款合同约定支付利息的,借款的利率不得违反国家有关限制借款利率的规定。
银行借贷合同不是实践性合同,而是诺成合同。 根据《合同法》规定,第一百九十六条,借款合同是借款人向贷款人借款,到期返还借款并支付利息的合同。 第一百九十七条,借款合同采用书面形式,但自然人之间借款另有约定的除外。 借款合同的内容包括借款种类、币种、用途、数额、利率、期限和还款方式等条款。 第二百一十条,自然人之间的借款合同,自贷款人提供借款时生效。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第二十五条,借贷双方没有约定利息,出借人主张支付借期内利息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自然人之间借贷对利息约定不明,出借人主张支付利息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除自然人之间借贷的外,借贷双方对借贷利息约定不明,出借人主张利息的,人民法院应当结合民间借贷合同的内容,并根据当地或者当事人的交易方式、交易习惯、市场利率等因素确定利息。
民间借贷虚假诉讼的法律后果: 1、虚假民间借贷诉讼,原告申请撤诉的,人民法院不予准许。 2、诉讼参与人或者其他人恶意制造、参与虚假诉讼的,依法予以罚款、拘留;构成犯罪的,应当移送有管辖权的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3、单位恶意制造、参与虚假诉讼的,人民法院应当对该单位进行罚款,并可以对其主要负责人或者直接责任人员予以罚款、拘留;构成犯罪的,应当移送有管辖权的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企业之间的借款并非全部不合法。企业之间为生产、经营需要订立的民间借贷合同,除法律规定的情形的外,属于合法有效的。 《合同法》第五十二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合同无效: (一)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订立合同,损害国家利益; (二)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 (三)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 (四)损害社会公共利益; (五)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
解决民间借贷纠纷的方法如下: 一、自行协商解决。 二、人民调解。 三、强制执行公证。 四、仲裁。 五、督促程序。 六、诉讼。 七、诉讼调解和仲裁调解。 【法律依据】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第二十六条规定,借贷双方约定的利率未超过年利率24%,出借人请求借款人按照约定的利率支付利息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民间借贷中恶意诉讼的预防措施: 1、不管是朋友之间还是亲戚之间的借贷活动,都应当要求出具书面借据或者其他类似书面凭证。 2、民间借贷中的资金来往,尽量减少现金流动,特别是大额借款,请通过银行汇款或转账等方式进行,同时在银行凭证上注明是借款用途或者归还借款的用途。 3、在书写上述借据或者还款凭证时,不能过于简单,尽量写明借还款的金额、时间、主体等信息。 【法律依据】
民间借贷当中约定利率的方式是由双方当事人进行约定,借款的利率不得违反国家有关限制借款利率的规定;计算利息的方式是借款的利息不得预先在本金中扣除。利息在本金中扣除的,应按照实际借款数额返还借款并计算利息。 【法律依据】 根据《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第二十六条,借贷双方约定的利率未超过年利率24%,出借人请求借款人按照约定的利率支付利息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借贷双
要注意下列细节: 1.职工在他人之间书写的借条或者收款条上的签字,并非一律认定为提供担保。是否认定为担保人,需要根据相关证据予以确认。 2.担保和保证方式要明确。 【法律依据】 《担保法》第18条,当事人在保证合同中约定保证人与债务人对债务承担连带责任的,为连带责任保证。连带责任保证的债务人在主合同规定的债务履行期届满没有履行债务的,债权人可以要求债务人履行债务,也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