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期徒刑的假释条件为:实际执行十三年以上,认真遵守监规,接受教育改造,确有悔改表现,没有再犯罪的危险。同时不可以是累犯或者因故意杀人、强奸、抢劫、绑架、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或者有组织的暴力性犯罪被判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
1、挪用公款可以假释。 2、被判处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执行原判刑期二分之一以上,被判处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实际执行十三年以上,如果认真遵守监规,接受教育改造,确有悔改表现,没有再犯罪的危险的,可以假释。
1、对象是判处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而且必须不是累犯以及因杀人、爆炸、抢劫、强奸、绑架等暴力性犯罪被判出10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2、刑期限制条件,被判处有期徒刑的,必须执行原判决刑期的二分之一以上。被判处无期徒刑的,实际执行13年以上。3、实质条件,犯罪分子须认真遵守监规,接受教育改造,确有悔改表现,假释后不致再危害社会。
判处无期徒刑后可以假释。被判处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实际执行十三年以上,如果认真遵守监规,接受教育改造,确有悔改表现,没有再犯罪的危险的,可以假释。但如果是累犯或者因故意杀人、强奸、抢劫、绑架、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或者有组织的暴力性犯罪被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不得假释。
服刑期间符合以下条件可以假释: (一)法定的对象。并不是所有的罪犯都可以适用假释。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属于拘役和累犯和因故意杀人、强奸、抢劫、绑架、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或有组织的暴力性犯罪; (故意伤害罪除外)被判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不得假释;因为贪污罪、受贿罪被判处死缓同时终身监禁的犯罪分子,在减为无期徒刑后不得减刑、假释。 (二)法定的实质条件。犯罪分子认真遵守监规,接受教育改造,确有悔改表现,没有再犯罪的危险,这是适用假释的实质条件或者关键条件。
贩卖毒品罪,符合条件的可以假释。被判处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执行原判刑期二分之一以上,被判处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实际执行十三年以上,如果认真遵守监规,接受教育改造,确有悔改表现,没有再犯罪的危险的,可以假释。如果有特殊情况,经最高人民法院核准,可以不受上述执行刑期的限制。对累犯以及因故意杀人、强奸、抢劫、绑架、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或者有组织的暴力性犯罪被判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不得假释。对犯罪分子决定假释时,应当考虑其假释后对所居住社区的影响。
累犯不能假释。假释是对被判处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在执行一定刑期之后,因其遵守监规,接受教育和改造,患有严重疾病或确有悔改表现,不致再危害社会,而附条件地将其予以提前释放的制度。累犯就是之前有过违法犯罪的行为,在处以刑罚后完成相应刑法完毕,在规定期限内又有违法犯罪的行为。犯罪分子在接受完刑罚后都能改过自新,不会再作出违法犯罪的行为,但是有极少数分子在接受完刑事处罚后还是死不悔改,继续有违法犯罪的行为,危害社会。看待累犯可以从不同的角度,首先累犯本身就是一种犯罪,其次,因为是再次犯罪,在对其进行刑事处罚的时候就会考虑加重量刑。
毒品运输罪符合法定条件的可以假释。假释的法定条件是:被判处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执行原判刑期二分之一以上,被判处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实际执行十三年以上,如果认真遵守监规,接受教育改造,确有悔改表现,没有再犯罪的危险的,可以假释。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八十一条之明文规定,主刑被判处有期徒刑的犯罪个体,在执行原判刑期二分之一以上之后; 而对于无期徒刑的罪犯来说,必须历经十三年以上的实际执行时间,且他们务必遵守司法监规,积极接受长期的教育改造,并且确有诚心悔过表现,不再存在任何再度犯罪的风险和可能性,方可考虑进行假释。
构成徇私舞弊假释罪既遂的,应当被追究的刑事责任为: 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情节严重的,为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根据《刑法》的相关规定,司法工作人员徇私舞弊,对不符合减刑、假释、暂予监外执行条件的罪犯,予以减刑、假释或者暂予监外执行的,即构成徇私舞弊减刑、假释、暂予监外执行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