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案件一审判决的时间: 1、人民法院审理公诉案件,应当在受理后二个月以内宣判,至迟不得超过三个月; 2、人民法院审理自诉案件,被告人被羁押的,应当在受理后二个月以内宣判,至迟不得超过三个月; 未被羁押的,应当在受理后六个月以内宣判; 3..适用简易程序审理的案件,人民法院应当在受理后二十日以内审结;对可能判处的有期徒刑超过三年的,可以延长至一个半月。
(1)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年龄由原来的10周岁改为现在的8周岁:《民法总则》第19条:八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 实施民事法律行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经其法定代理人同意、追认,但是可以独立实施纯获利益的民事法律行为或者与其年龄、智力相适应的民事法律行为。 (2)个人信息有了保障:《民法总则》第111条:自然人的个人信息受法律保护。任何组织和个人需要获取他人个人信息的
行政行为撤销的条件: (1)行政行为合法要件缺损。 (2)行政行为不适当。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第五十五条规定:行政机关实施行政处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上级行政机关或者有关部门责令改正,可以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一)没有法定的行政处罚依据的; (二)擅自改变行政处罚种类、幅度的; (三)违反法定的行政处罚程序的
工伤认定时间分为两种情形: 1、自受理工伤认定申请之日起60日内作出工伤认定的决定; 2、对受理的事实清楚、权利义务明确的工伤认定申请,应当在15日内作出工伤认定的决定。 《工伤保险条例》 第二十条,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应当自受理工伤认定申请之日起60日内作出工伤认定的决定,并书面通知申请工伤认定的职工或者其近亲属和该职工所在单位。 社会保险行政部门
法院15天做出管辖权异议裁定,人民法院对当事人在法定期限内提出管辖权异议的,应当认真进行审查,并在十五日内作出异议是否成立的书面裁定。当事人对此裁定不服提出上诉的,第二审人民法院应当依法作出书面裁定。 【法律依据】 最高人民法院在《关于在经济审判工作中严格执行的若干规定》 第5条:“人民法院对当事人在法定期限内提出管辖权异议的,应当认真进行审查,并在15日内作出异议是否成立的书面裁
检察院会在七日内做出不批捕通知书。人民检察院不批准逮捕的,派出所应当在接到通知后立即释放嫌疑人。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派出所如果发现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采取强制措施不当的,应当及时撤销或者变更。派出所释放被逮捕的人或者变更逮捕措施的,应当通知原批准的人民检察院。 【法律依据】 《刑事诉讼法》第一百六十七条,人民检察院对直接受理的案件中被拘留的人,认为需要逮捕的,应当在十四日以内作出
根据行政处罚法的规定:有权实施行政处罚的机关有三类: 1、具有法定行政处罚权的行政机关; 2、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 3、受行政机关委托行使一定行政处罚权的受托组织。 【法律依据】 《税收征收管理法》第四十九条规定,税务所可对个体工商户及未取得营业执照而从事经营的单位、个人实施罚款数额在一千元以下的行政处罚。 《治安管理处罚法》规定在农
暂予监外执行有两种,一种是由人民法院决定的,另一种是由罪犯服刑地的监狱局决定的。 《刑事诉讼法》第二百六十五条,在交付执行前,暂予监外执行由交付执行的人民法院决定; 在交付执行后,暂予监外执行由监狱或者看守所提出书面意见,报省级以上监狱管理机关或者设区的市一级以上公安机关批准。
工伤认定由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做出。依规定应向省级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的,根据属地原则应向用人单位所在地设区的市级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提出。 【法律依据】 《工伤保险条例》第六条,社会保险行政部门等部门制定工伤保险的政策、标准,应当征求工会组织、用人单位代表的意见。
对交通逃逸行为做出认定的方法如下: 1、以行为人构成交通肇事罪为前提条件; 2、以行为人为逃避法律追究为主观目的条件; 3、行为人有逃跑行为; 4、逃跑的时间、地点条件。 【法律依据】 《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九十九条第三项规定,造成交通事故后逃逸,尚不构成犯罪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处二百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罚款。 第一百零一条规定,违反道路交通安全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