扰乱公共秩序的行为如下:1、扰乱单位秩序的行为;2、扰乱共场所秩序的行为;3、扰乱公共交通工具秩序的行为;4、流氓行为;5、煽动扰乱社会秩序的行为;6、谎报险情,制造混乱的行为;7、拒绝,阻碍执行公务的行为。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聚众扰乱社会秩序,情节严重,致使工作、生产、营业和教学、科研、医疗无法进行,造成严重损失的,对首要分子,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对其他积极参加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男子不愿上班谎称自己感染新冠肺炎,两个月前,孙到医院治疗,并向领导刘请假。在孙离开期间,刘给孙打电话询问他的身体恢复情况。但孙却说自己感染了,被隔离在家,不能上班;他还说,政府和公安局都知道此事,并将核酸检测报告的照片发给了刘。
4月1日,郑州大学发布一则关于处理何某峰老师扰乱核酸检测现场秩序的通报。通报:2022年3月30日下午,郑州大学南校区发生一起教师扰乱核酸检测现场秩序事件。事件发生后,郑州大学立即成立调查组,依法依规对事件进行调查。
聚众扰乱公共秩序罪的立案标准如下: 1、行为人有聚众扰乱社会秩序的行为。 2、聚众扰乱社会秩序,必须是情节严重,致使工作、生产、营业和教学、科研无法进行,造成严重损失。 聚众扰乱社会秩序罪,是指聚众扰乱社会秩序,情节严重,致使工作、生产、营业和教、科研、医疗无法进行,造成严重损失的行为。本罪为必要的共犯。
扰乱公共秩序、打架斗殴、开车载客超员等行为都可能会被处以200-500元罚款。值得注意的是,根据具体违法行为的情节不同,处罚力度可能会加重。比如,殴打他人,会被处以200-500元罚款和拘留,但若结伙、多次殴打,或殴打对象为老弱残孕等弱势群体的,应属于情节严重,罚款数额可能上升到500-1000元。
扰乱公共秩序行为一般有以下几种:在公共场所故意违反公共行为规则,聚众起哄闹事;进行非法游行或者静坐示威,造成交通阻塞,秩序混乱;阻止、抗拒有关工作人员维护公共场所秩序等。扰乱公共场所秩序行为,是指扰乱车站、港口、码头、民用航空站、商场、公园、运动场、展览馆或者其他公共场所秩序的秩序,尚不够刑事处罚的行为。
公共秩序指的是人们在工作、生产和社会生活中,为维护公共事业和集体利益所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是在执行后对所有人都有益的秩序。公共秩序包括社会秩序、公共场所秩序、治安秩序、公共卫生秩序、交通秩序等。 社会公共秩序代表着全体公众的共同利益和社会生活的正常要求,建立良好公共秩序是促进社会稳定有序发展的要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目标和鲜明标志。
扰乱公共秩序的行为有: (1)扰乱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秩序的行为。 (2)扰乱公共场所秩序的行为。 (3)扰乱公共交通工具秩序的行为。 (4)影响交通工具正常行驶的行为。 (5)破坏选举秩序的行为。
有下列行为之一,扰乱文化、体育等大型群众性活动秩序的,处警告或者二百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 (一)强行进入场内的; (二)违反规定,在场内燃放烟花爆竹或者其他物品的; (三)展示侮辱性标语、条幅等物品的; (四)围攻裁判员、运动员或者其他工作人员的; (五)向场内投掷杂物,不听制止的; 六)扰乱大型群众性活动秩序的其他行为。 因扰乱体育比赛秩序被处以拘留处罚的,可以同时责令其十二个月内不得进入体育场馆观看同类比赛;违反规定进入体育场馆的,强行带离现场。
扰乱社会公共秩序是指聚首纠集多人扰乱公共场所和交通秩序,抗拒、阻碍国家治安管理工作人员依法执行职务的行为。聚众扰乱社会秩序,情节严重,致使工作、生产、营业和教学、科研、医疗无法进行,造成严重损失的,对首要分子,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