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相关法律法规,男性公民自六十周岁开始,而女性则从五十五周岁开始享受到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保障。 参加这项法律政策的人们在到达法定退休年龄阶段后,只要累计缴费年限达到了十五年的标准,即可每月领取到基本养老金福利待遇。 然而,对于那些在到达法定退休年龄的时候,累计缴费年限尚未达到十五年要求的人来说,他们同样拥有选择权,既可以选择继续缴纳社保费用直至满足该条件,然后每月领取基本养老金;另一种选择是可以将其社保账户转移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或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体系内,进而依照国务院的相关规定来享有相应的养老保险待遇。
养老保险是否需要转移取决于个人的工作变动情况。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情况: 跨省或跨制度流动:如果劳动者从一个省份转移到另一个省份工作,或者从一种养老保险制度(如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转到另一种制度(如城镇职工养老保险),通常需要转移养老保险关系。这是因为不同地区或不同制度的养老保险账户是分开管理的,需要将个人缴费记录和账户资金转移到新的参保地。 省内流动:在中国,许多省份已经实现了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的省级统筹,这意味着在省内流动就业时,养老保险关系通常不需要转移,只需办理变更登记即可。但是,如果在省内机关事业单位之间或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之间流动,可能需要转移基本养老保险关系。
个人缴纳养老保险缴费标准以上一年本地社会平均工资为基础,养老缴费比例是20%,医疗约9%,目前尚有80%和100%两档可以选择。 基本养老金根据个人累计缴费年限、缴费工资、当地职工平均工资、个人账户金额、城镇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等因素确定。
基本养老保险是国家根据法律、法规的规定强制建立和实施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在这一制度下,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必须依法缴纳养老保险费,在劳动者达到法定年龄后,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依法向其支付养老金等待遇,从而保障其基本生活。用人单位必须为职工缴纳养老保险,没有缴纳的,社保局有权要求单位给予补缴。
养老保险可以更改缴费额度,但必须到办理参保登记的市社会保险费征缴管理中心或区社会保险所申报社会保险缴费基数。社会保险的月缴费基数一般是按照职工上年度全年工资的月平均值来确定的,每年确定一次,且一旦确定以后,一年内不再变动。
养老保险是可以退的,不过是有条件的。未达到养老保险待遇领取年龄前,不得终止基本养老保险关系并办理退保手续。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费不能提前支取,但符合参加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个人达到法定退休年龄后,累计缴费不足15年等条件的可以办理一次性支付。
农村养老保险缴费标准主要如下情况: 1、参加新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农村居民应当按照相关规定来缴纳养老保险费。 2、缴费标准目前设为每年500元、700元、900元、1100元、1300元、1500元、1700元、1900元、2100元、2300元、2800元、3300元等12个档次,地方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增设另外的缴费档次。 3、参加保险的居民可以根据上述档次自行自由选择,多缴则多得。 4、国家也会依据农村居民的人均收入增长的情况进行适当调整缴费的档次。
居民养老保险分“在职”和“灵活就业”二种,“在职”是按职工月工资核定的,“灵活就业”是按省在岗职工平均工资核定的。 居民养老保险每年 100、200、300、400、500、600、700、800、900、1000、1500、2000。十二个档次。一般居民养老保险费用的交纳是按当地出台的社会平均工资确定缴纳基础。
职工养老保险手册丢失,可以到社保经办机构养老保险关系科补办。职工养老保险手册常用于登记各类民营企业职工、外资企业职工、私营企业员工的养老保险情况,是企业职工参加养老保险后,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为其建立的一种档案制度。
具备下列条件的失业人员,可以领取失业保险金: (一)按照规定参加失业保险,所在单位和本人已按照规定履行缴费义务满1年的; (二)非因本人意愿中断就业的; (三)已办理失业登记,并有求职要求的。 符合上述条件的可以申请失业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