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规章是从其制定机关进行划分的。行政规章的制定主体有(1)国务院各部、委;(2)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3)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地方人民政府;(4)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人民政府。规章主要指国务院组成部门及直属机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及省、自治区政府所在地的市和设区市的人民政府,在它们的职权范围内,为执行法律、法规,需要制定的事项或属于本行政区域的具体行政管理事项而制定的规范性文件。
我国第一个环境保护法是于1989年制定的,我国第一个环境保护日也在这一年实施。根据我国《环境保护法》第一条,为保护和改善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保障公众健康,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建设可持续发展,制定本法。
特别行政区的法律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的立法依据:根据宪法规定:“国家在必要时得设立特别行政区,在特别行政区内实行的制度按照具体情况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法律规定。”宪法的这一规定,既是设立特别行政区的法律依据,又是制定基本法的法律依据。行政区有权制定在各自辖区内生效的法律、法规和命令等,但是它们制定的法律、法规不能同全国人大制定的本特别行政区的基本法相抵触,必须符合“一国两制”的精神,也只能在特别行政区有效。
特别行政区的法律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的立法依据:根据宪法规定:“国家在必要时得设立特别行政区,在特别行政区内实行的制度按照具体情况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法律规定。”宪法的这一规定,既是设立特别行政区的法律依据,又是制定基本法的法律依据。 特区行政长官对于立法会通过的法律案,并没有绝对的否决权。
我国所有的法律制定都是以国家宪法为根据的。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适用于国家全体公民,是特定社会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条件综合作用的产物。宪法在一个国家中,规定国家的最根本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制度,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以及国家机构组织和活动的基本原则,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和效力,制定修改需要经过特别的程序。
部门规章是由国务院各部门制定的。规章主要指国务院组成部门及直属机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及省、自治区政府所在地的市和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在它们的职权范围内,为执行法律、法规,需要制定的事项或属于本行政区域的具体行政管理事项而制定的规范性文件。其主要形式是命令、指示、规定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诞生于1954年。这部宪法以《共同纲领》为基础,又是《共同纲领》的继续和发展。1954年9月20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大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保持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长治久安的法律基础,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律保证。
刑法法规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制定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第七条的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行使国家立法权。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和修改刑事、民事、国家机构的和其他的基本法律。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制定和修改除应当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法律以外的其他法律;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法律进行部分补充和修改,但是不得同该法律的基本原则相抵触。
共同纲领是在1949年制定的。在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中南海怀仁堂隆重开幕,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通过了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选举产生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宣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共同纲领对于团结一切力气,彻底完成民主革命和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的改变,起了重大的作用。
对城乡规划的制定实行的如下:我国城乡规划法规定:制定和实施城乡规划,应当遵循城乡统筹、合理布局、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和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改善生态环境,促进资源、能源节约和综合利用,保护耕地等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持地方特色、民族特色和传统风貌,防止污染和其他公害,并符合区域人口发展、国防建设、防灾减灾和公共卫生、公共安全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