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定监护人的义务主要有两点: 1、依法履行监护职责,教育和照顾被监护人,保护被监护人的人身权利、财产权利以及其他合法权益; 2、监护人依法保护被监护人合法权益的,对被监护人给他人造成的损害承担法律责任。
变更法定监护人的条件:法定监护人实施严重损害被监护人身心健康的行为;法定监护人怠于履行监护职责,或者无法履行监护职责且拒绝将监护职责部分或者全部委托给他人,导致被监护人处于危困状态;法定监护人实施严重侵害被监护人合法权益的其他行为。法定监护人有上述行为的,人民法院根据有关个人或者组织的申请,撤销其监护人资格,安排必要的临时监护措施,并按照最有利于被监护人的原则依法指定监护人。
未成年人的父母离婚法定监护人还是其父母,父母与子女间的关系,不因父母离婚而消除。因此,即使父母已经离婚了,也不影响其父母来担任法定监护人,依法具有监护能力。
未成年人的法定监护人可以由其未成年人的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兄姐或者其他愿意担任监护人的个人或者组织来担任,依据相关法律法规规定,其监护人应当依法履行监护职责。
就算离婚后父母也是孩子的法定监护人,孩子跟谁住在一起并不影响监护权的改变。 根据我国法律规定,父母不是监护人的时候,由有监护能力的祖父母、外祖父母、兄、姐,或者与未成年人关系密切的、愿意承担监护责任。 监护权是公民的基本权利,和抚养权不同,即使双方离婚,对孩子也应该履行监护义务。在实践中,如果孩子归女方抚养,男方可以探视,发现其存在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长情况的,男方有权要求取消其监护权或者抚养权,这都是有明文规定的。
监护人可以处理未成年子女名下的房产,处理未成年子女名下的房产需要遵循最有利于未成年子女的原则。监护人处置未成年子女名下的房产需要代为签订房产交易合同,一并签署为未成年子女利益交易其房产的保证书。
夫妻监护权的法律规定如下:1、未成年子女和无民事行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成年人需要监护人,成年人也可以通过意定监护的方式提前为自己安排好年老或丧失劳动能力时的监护人;2、无民事行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成年人,由配偶、父母子女、其他近亲属、其他愿意担任监护人的个人或者组织按顺序担任监护人。
未成年人的法定监护人可以指定。 一般未成年的法定监护人是未成年人的父母。但是也有一些特殊情况,未成年人的父母都不能尽到监护人的义务;或者是无法履行监护未成年人的义务,这时候就只能由人民法院指定的监护人来成为孩子的法定监护人,照顾孩子的成长。
未成年人的法定监护人无监护能力的,由祖父母、外祖父母;兄、姐; 其他愿意担任监护人的个人或者组织来履行监护责任,但是须经未成年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或者民政部门同意。
法定监护人是可以变更的,但必须符合一定的条件和程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相关规定,如果监护人存在严重损害被监护人身心健康、怠于履行监护职责等情形,有关个人或组织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撤销其监护人资格,并安排必要的临时监护措施。同时,依法具有监护资格的人也可以按顺序担任监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