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括下列内容: 1.犯罪事实。这里的犯罪事实是指狭义的犯罪事实,即犯罪构成要件的各项基本事实情况。 2.犯罪性质。指某一法益侵害行为经由法律规定并通过审判机关确认的犯罪属性。 3.犯罪情节。犯罪情节有两种:第一种是定罪情节;第二是量刑情节。 4.对社会的危害程度。 【法律依据】 《刑法》第13条,一切危害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国家、颠覆人民民主专政的
如实交代犯罪事实的认定标准是: 1.办案机关掌握部分犯罪事实,犯罪分子交代了同种其他犯罪事实的; 2.办案机关掌握的证据不充分,犯罪分子如实交代有助于收集定案证据的; 3.办案机关仅掌握小部分犯罪事实,犯罪分子交代了大部分未被掌握的同种犯罪事实的; 4.如实交代对于定案证据的收集有重要作用的。 【法律依据】 根据《刑法》第三条,法律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依照
犯罪嫌疑人被抓获不承认的,应该由刑事侦查机关负责对犯罪嫌疑人是不构成犯罪进行调查取证,并根据侦查结果依法处理: 1、如果有足够证据证明犯罪嫌疑人构成犯罪的,即使没有犯罪嫌疑人的口供的,仍应该追究犯罪嫌疑人的刑事责任。 2、如果侦查证据不足于证明犯罪嫌疑人构成犯罪的,则根据疑罪从无的原则,不能追究犯罪嫌疑人的刑事责任。
具备以下情况应当立案:1、有证据证明有犯罪事实存在的;2、需要追究刑事责任,即犯罪嫌疑人的行为已经触犯了刑律,构成了犯罪;3、属于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或者公安机关的管辖范围。
具备以下情况应当立案:1、有证据证明有犯罪事实存在的;2、需要追究刑事责任,即犯罪嫌疑人的行为已经触犯了刑律,构成了犯罪;3、属于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或者公安机关的管辖范围。
《民法典》规定是能以犯罪事实认定合同无效的,因为犯罪事实属于违法情形,违法的合同是无效的。合同无效的情形主要有: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所签订的合同无效;以虚假的意思表示签订的合同无效;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签订的合同无效;法律其他规定。
虚假诉讼罪的犯罪构成有:(1)客体要件:客体是第三者的合法权益;(2)主体要件:主体为一般主体;(3)主观要件:主观方面只能是故意;(4)客观要件:表现为民事诉讼的双方当事人恶意串通,合谋编制虚假事实和证据向法院提起诉讼,非法侵占或损害国家、集体、公民的财产或权益的诉讼行为。
根据我国刑事诉讼规则及司法实践,遗漏犯罪事实是否必须起诉需结合具体情况判断,但存在强制补充侦查优先原则和例外直接起诉情形。具体处理规则如下: 一、强制补充侦查优先原则 根据《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第356条,检察机关在审查起诉中发现遗漏犯罪事实的,原则上应当要求公安机关补充侦查或补充移送起诉。这一规则强调: 程序优先性:即使犯罪事实清楚、证据充分,仍需优先退回补充侦查,以确保侦查程序完整性。 法条修改意图:2019年修订将原分号改为句号,明确“补充侦查”与“直接起诉”为一般与特殊关系,非并列选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