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行缓刑,算负刑事责任,需要明白的是缓刑是刑事处罚的一种。
故意伤害他人致人重伤的,如果判处3年以上有期徒刑的。不适用缓刑。因为判处缓刑的条件被判处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
1、缓刑的定义:缓刑就是将应当执行的有期徒刑暂缓执行。 2、对于判处有期徒刑的缓刑来说,在规定的缓刑期期间没有对社会造成新的危害的,缓刑期间过后不再执行原判的有期徒刑。例如判2年缓刑2年,就是判决后,在监外缓刑2年,2年后,如果没有发生新的危害则不用坐牢了。
根据我国《刑法》第72条规定,对于被判处拘役、3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同时符合下列条件的,可以宣告缓刑,对其中不满18周岁的人、怀孕的妇女和已满75周岁的人,应当宣告缓刑: (一)犯罪情节较轻; (二)有悔罪表现; (三)没有再犯罪的危险; (四)宣告缓刑对所居住社区没有重大不良影响。
缓刑不一定要坐牢。缓刑是一种附条件不执行的刑罚制度。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虽然在缓刑考验期内不要求被收监服刑,但在缓刑考验期内,应当遵守规定,服从监督,定期向考察机关汇报自己的活动情况,离开所居住的市县或者迁居,应当报请考察机关批准。
人民法院在审理刑事案件时,如果犯罪分子构成累犯的,对犯罪分子不适用缓刑和假释。
只要符合缓刑的适用条件就可以判缓刑,但是如果前科已经构成累犯,不得适用缓刑。
刑事案件的被告人向上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的,会不会判处缓刑,要依据实际案情而定,如果符合缓刑条件,如判处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并且有犯罪情节较轻;有悔罪表现等,可以判处缓刑。
寻衅滋事罪是可以适用缓刑的,只要犯罪嫌疑人符合缓刑的适用标准就有机会争取缓刑。
判缓刑取决于法院,而不是检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