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处罚后能否审判缓刑要看其具体是否符合宣告缓刑的条件,我国《刑法》规定,对于被判处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同时符合下列条件的,可以宣告缓刑,对其中不满十八周岁的人、怀孕的妇女和已满七十五周岁的人,应当宣告缓刑: (一)犯罪情节较轻; (二)有悔罪表现; (三)没有再犯罪的危险; (四)宣告缓刑对所居住社区没有重大不良影响。
要得到缓刑,首先需要满足刑法第七十二条规定的条件,包括刑罚种类和刑期、犯罪情节、悔罪表现、再犯罪危险以及对社区的影响。同时,在缓刑考验期内,犯罪分子也需要严格遵守相关规定,以确保缓刑的顺利执行。
缓刑期间能驾驶机动车。
死刑缓期两年执行,简称为死缓,主要指的是那些应该被判处死刑,但是又不是必须要立即执行的犯罪分子。 也就是说,被判处死缓的犯人,虽然已经定性为死刑,但是却还有改过自新的机会,而相对于那些立即执行死刑的犯人来说,其罪行还是相对来说较轻一点的,只是达到了死刑的那个界定范围而已。 因此对于这类犯人,在判处死刑的同时又会宣告缓期两年执行,而在这两年的时间里,犯人可以通过劳动改造,或者其它方面的立功表现,以观察其个人动向,如果表现好的话,那么则有可能变成无期徒刑。
1、人民法院应当将撤销缓刑裁定书送交罪犯居住地的县级司法行政机关,由其根据有关规定将罪犯交付执行。撤销缓刑裁定书应当同时抄送罪犯居住地的同级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 2、如果在缓刑考验期内,违反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国务院公安部门有关缓刑的监督管理规定,情节严重的,也应当撤销缓刑,执行原判刑罚,则也会被收监。
1、受贿罪符合缓刑条件的可以判缓刑,其条件为:判处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有悔罪表现;没有再犯罪的危险;对所居住社区没有重大不良影响;犯罪情节较轻。 2、受贿罪指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实施索取他人财物,或者非法收受他人财物,为他人谋取利益,从而构成的犯罪。
所谓累犯,是指受过一定的刑罚处罚,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在法定期限内又犯被判处一定的刑罚之罪的罪犯。 缓刑期满后五年内因故意又犯应当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之罪的应当构成累犯。
抢劫罪一般不适用缓刑,因为缓刑适用于被判处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而抢劫罪的法定刑是三年以上十年以下。但是抢劫如果符合减轻处罚条件,最终被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那么符合适用缓刑的其他条件就可以适用缓刑。
案件到了检察院犯罪嫌疑人取保候审了,不一定就判缓刑的机会大一些。 取保候审与缓刑没有直接关系,在检察院被取保候审不一定就判缓刑的机会多。 取保候审,是《刑事诉讼法》规定的一种刑事强制措施。 其本身与案件最终如何判罚,被告是否有罪没有关系。 取保候审,是指侦查机关责令犯罪嫌疑人提供担保人或交纳保证金并出具保证书,保证其不逃避或妨碍侦查,并随传随到的一种强制措施。 它通常对犯罪较轻,不需要拘留、逮捕,但需要对其行动自由作一定限制的犯罪嫌疑人采用。 缓刑指对被判处一定刑罚的罪犯,在一定期限内附条件地不执行所判刑罚的制度,是对刑罚的暂缓执行,其执行形式为对触犯刑律,经法定程序确认已构成犯罪、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人,先行宣告定罪,暂不执行所判处的刑罚。 缓刑不是一种刑罚,而是一种刑罚的执行方式。 缓刑与死刑缓期执行是截然不同的概念,需要在认识和运用中加以区别。 假释与缓刑的区别: 假释不同于缓刑。 假释在原判刑罚的执行过程中予以适用,缓刑在判决一定刑罚时同时宣告。 假释的根据是犯罪人在刑罚执行过程中的悔改表现,缓刑的根据是犯罪情节与判决前的悔改表现。 假释适用于被判处有期徒刑和无期徒刑的犯罪人,缓刑适用于被判处拘役或者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人。 假释是有条件地不执行余刑,缓刑是有条件地不执行原判全部刑罚。 在假释考验期内遵守法定条件的,认为原判刑罚已经执行完毕,在缓刑考验期内遵守法定条件的,原判刑罚就不再执行。
1、受贿罪符合缓刑条件的可以判缓刑。缓刑称暂缓量刑,也称为缓量刑,是指对触犯刑律,经法定程序确认已构成犯罪、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人,先行宣告定罪,暂不执行所判处的刑罚。 2、其条件为:判处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 3、有悔罪表现; 4、没有再犯罪的危险; 5、对所居住社区没有重大不良影响; 6、犯罪情节较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