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办法是迅速及时地将其抓获归案,进行酒精含量检测;其他的办法,时过境迁,难以形成是否酒驾或醉驾的客观证据,警方即便根据其肇事前的行迹进行倒查,也只能证明其喝过酒,至于是否达到了酒驾、或醉驾的程度,仍然缺乏客观性的证据。
交通肇事逃逸的,如果构成犯罪,由公安机关对逃逸者进行查缉,查缉到嫌疑人后,一般先行拘留,再向检察院提前逮捕。
以下情形不属于交通肇事逃逸: (1)交通事故当事人对事故事实无争议,撤离现场自行协商解决,达成协议,并留下真实姓名、联系方式后,一方反悔并报案的; (2)交通事故当事人为及时抢救事故伤者,标明车辆和伤者位置后驾车驶离现场并及时报案的; (3)交通事故当事人将伤者送医院后,确因筹措伤者医疗费用需暂时离开医院,经伤者或伤者家属同意,留下本人真实信息,并在商定时间内返回的; (4)交通事故当事人因受伤需到医院救治等原因离开现场,未能及时报案的; (5)交通事故当事人驾车驶离现场,有证据证明其不知道或不能发现事故发生的; (6)有证据证明交通事故当事人因可能受到人身伤害而被迫离开交通事故现场并及时报案的。
肇事逃逸人员无伤亡也会处罚,处以200元以上2000元以下罚款,并处15日以下拘留。
发生交通事故后当事人逃逸的,逃逸的当事人承担全部责任。但是,有证据证明对方当事人也有过错的,可以减轻责任。 当事人故意破坏、伪造现场、毁灭证据的,承担全部责任。对肇事逃逸的,公安机关依法对驾驶人处以2000元以下罚款,并处15日以下行政拘留,记12分。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第九十二条规定:发生交通事故后当事人逃逸的,逃
肇事逃逸是指机动车驾驶员在发生交通事故的同时,擅自逃离事故现场,使交通事故所引起的民事、刑事、行政责任无法确定,其目的在于推卸、逃脱责任的行为。交通肇事后逃逸的构成有三个方面: 1、主观方面。主观方面即行为人的主观动机,交通肇事后逃逸的动机一般是逃避抢救义务以及逃避责任追究。 2、客观方面。交通肇事后逃逸行为必须符合法律规定的情形。从刑法理论来看,认定行为人是否构成犯罪,最直接的便
交通肇事逃逸认定标准包括以下几点。 1、明知导致交通事故主要责任,驾车逃跑或弃车逃跑。 2、认为自己没有责任开车离开现场的。 3、有其他违法行为不配合警方做交通事故责任鉴定,并且逃跑的。 4、拯救伤员送到医院后不报案、留虚假联系方式、不去交警部门自首以及对事故情报恶意隐瞒的。 通过上述得知,交通肇事逃逸是以推脱个人法律责任的目的而不积极解决事故问题的行为。
肇事逃逸是交通肇事罪从重处罚的情节。肇事逃逸将加重处罚体现在2个方面。 1、行政处罚重。 (1)《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九十九条第三款:造成交通事故后逃逸,尚不构成犯罪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处二百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罚款。 (2)《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一百零一条: 违反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的规定,发生重大交通事故,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并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吊销机动车驾
司机是交通肇事逃逸,应负主要责任或全部责任,车主应负连带赔偿责任。 换言之,被害人会将司机和车主以共同被告告上法院,司机和车主共同对被害人承担赔偿责任。但是,如果该车是借用的,则在借用期间发生交通事故,车主不承担责任。
依照我国相关的交通法律法规,对于无证驾驶逃逸的这种情况,法律规定是属于违法行为,公安机关交管部门要对当事人进行相应的处罚,但是如果当事人是无证驾驶并且肇事的情况下还逃逸了就会构成刑事犯罪要接受相应的刑事处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