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手机,无论是看短视频、刷微博还是浏览微信公众号,“0元学配音”的广告随处可见。日前,有新闻媒体揭露了“0元学配音”骗局:有机构打着低门槛高收入的幌子,以低价课、免费课招揽学员,随后承诺可以帮忙介绍高收入兼职鼓动学员购买高价进阶课程。有些学员甚至莫名其妙“被贷款”,却又退费无门。在黑猫投诉平台上,关于“0元学配音”的投诉多达700余条。
其实类似的骗局并不少见,从“0元学画画”“0元理财课”“0元学写作”到“0元学配音”,名称千变万化,但都是免费诱饵在前,骗钱套路在后,均利用了年轻人想“躺着赚钱”的心理。事实表明,想要不被套路,消费者需要擦亮双眼、保持定力,提高自身辨别能力。
依靠套路牟利的各类培训班为什么能在社交媒体上泛滥成灾?这与监管部门的监管不力以及网络平台的推波助澜有很大关系。事实上,对于虚假广告,不少法律法规都有相关处罚条款。以《反不正当竞争法》为例,经营者对其商品做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商业宣传,由监督检查部门处二十万元以上一百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可以加大罚款力度并吊销营业执照。
网络空间并非法外之地,对于虚假宣传、诱导消费的培训骗局,监管部门要积极作为,切实担负起监管职责,精准适用法律法规。该通报的通报,该罚款的罚款,发现一起严惩一起,只有这样,才能起到处罚一例震慑一批的效果。
此外,有关部门要压紧压实网络平台的主体责任,责令网络平台加强广告审核。对于未履行主体责任,放任虚假广告肆意传播扩散并给消费者造成损害的网络平台,有关部门要依法依规责令其承担连带责任,倒逼网络平台加强自身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