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构成,又称为犯罪构成要件,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规定,决定某一具体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及其程度,为该行为构成犯罪所必需的一切客观和主观要件的有机统一,是使行为人承担刑事责任的根据。犯罪构成要件有以下分类:
1、基本的犯罪构成与修正的犯罪构成;
2、完结的犯罪构成与待补充的犯罪构成;
3、单一的犯罪构成与复杂的犯罪构成。
法律依据:
《刑法》第十三条 犯罪概念
一切危害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国家、颠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破坏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侵犯国有财产或者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以及其他危害社会的行为,依照法律应当受刑罚处罚的,都是犯罪,但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
2020-10-17 11:52
犯罪未遂的构成要件:
(一)犯罪分子已经着手实施犯罪,这是区分犯罪未遂与犯罪预备的根本标志。
犯罪分子已经着手实施刑法分则中规定的各种具体犯罪行为中的某种犯罪行为。
这种行为不是简单的客观行为,而是主客观相统一的行为,它是在犯罪分子主观心理状态支配下实施的刑法所规定的具体犯罪行为。
在司法实践中由于犯罪行为的千差万别,如何正确认定“着手”对打击犯罪保护人民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犯罪没有得逞。
这是犯罪未遂的又一要件,它是区别于犯罪既遂的重要标志。
犯罪未得逞是指行为人行为已经着手实施犯罪以后未达到既遂状态而停顿下来。
它有以下三种表现形式:
1、是法定的犯罪结果没有发生。
2、是犯罪行为没有完成。
3、是法定的危险状态没有具备。
(三)犯罪没有得逞是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
这是犯罪未遂的又一个重要特征,它是区别于犯罪中止的根本标志。
犯罪活动着手实施以后之所以停止在未完成形态,是因为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所致。
如何确定行为人犯罪停止的原因究竟是否属于“意志以外的原因”,犯罪分子停止犯罪是出于犯罪分子自己的意志,还是出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这在司法实践中往往难以区分,尤其是在外界环境正好与犯罪分子的心理或思想共同起作用的情况下,更是难以区分。
《刑法》第二十三条 【犯罪未遂】已经着手实行犯罪,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的,是犯罪未遂。
对于未遂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2022-08-12 14:23
犯罪未遂的构成要件有以下这些:
(一)已经“着手”实行犯罪
所谓已“着手”实行犯罪,是指开始了法律所规定的具体犯罪的实行行为。着手是实行行为的开始,也是犯罪预备与犯罪未遂相区别根本标志。
(二)犯罪未得逞
这是未遂和既遂区别的关键。未得逞,是指没有完全实现《刑法》分则条文规定的犯罪事实。如果由于意志以外的原因没有完全实现法定的犯罪事实,属于未遂;如果完全实现了,就发展为犯罪既遂。
(三)未得逞是由于意志以外的原因
意志以外的原因是指并非出于行为人的意愿而是遭遇客观障碍,被迫停止。这是区别未遂和中止的根本标志。
2022-09-09 13:51
绑架罪的犯罪构成要件有侵犯的客体是他人的人身权和公私财产所有权,主体为一般主体,客观方面是使用暴力、胁迫等方法,绑架他人的行为,主观方面是直接故意,并有勒索财物或扣押人质的目的。
2022-09-09 15:09
窝藏罪的犯罪构成要件具体有客体是司法机关正常的刑事诉讼活动,犯罪对象是各种依照刑法规定构成犯罪的人,客观方面表现为实施窝藏或包庇犯罪人的行为。
2022-08-12 17:23
犯罪构成,是依照我国《刑法》规定,决定某一具体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及其程度,为该行为构成犯罪所必需的一切客观和主观要件的有机统一,是使行为人承担刑事责任的根据。任何一种犯罪的成立都必须具备4个方面的构成要件,即犯罪主体、犯罪主观方面、犯罪客体和犯罪客观方面。
1、犯罪主体是指实施危害社会的行为,依法应当负刑事责任的自然人或单位。
2、犯罪主观方面包括两种形式,即故意和过失。每种犯罪都必须具有一定形式的主观要件,行为人的行为在客观上虽然造成了损害结果,但不是出于故意和过失,则不构成犯罪。
3、犯罪客体,是指为刑事法律所保护而被犯罪行为所侵害的社会关系。
4、犯罪客观方面是指犯罪活动的客观外在表现,包括危害行为、危害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