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款人构成诈骗罪需要满足其有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的主观心理,其次是使用了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是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做出了借款行为,从而达到了借款人诈骗的目的。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 【诈骗罪】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2022-09-09 15:48
2022-09-09 08:47
借钱不还不属于诈骗。如果仅仅是借款的话,无论数额多大都不会构成诈骗罪,这属于民事借贷关系。如果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虚构事实、隐瞒真相骗取他人财物的,数额达到3000才构成诈骗罪。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
2024-09-29 11:05
以下是一些关键点,用于帮助认定借款是否构成诈骗:
1.主观故意:诈骗罪的主观方面要求行为人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在借款诈骗中,这意味着行为人在借款时就已经打算不归还这笔钱,而是打算将借款据为己有。
2.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行为人在借款过程中是否采取了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的手段,使借款人误信其有能力并愿意偿还借款。
3.客观行为:行为人是否有实际的借款行为,以及借款后是否采取了逃避还款的措施,如转移财产、隐匿行踪等。
4.不能归还借款的原因:如果行为人因为客观原因(如经济困难)无法偿还借款,但这并不是其主观上不愿意偿还,那么可能不构成诈骗。
2023-06-19 09:50
对犯诈骗罪的行为人应这样量刑:若行为人诈骗数额较大,应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金。
2024-10-10 11:05
借款定性为诈骗,需要满足一定的法律条件。在我国,这通常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该法规定了诈骗罪的构成要件。
首先,必须存在欺诈行为。债务人在借款时,如果使用虚构的事实或者隐瞒真实情况,导致债权人产生误解,从而将财物交给债务人,这可以被认定为欺诈行为。
其次,债务人必须有非法占有的目的。这意味着债务人在借款时,就已经预谋不偿还借款,意图非法占有债权人的财物。
最后,债权人必须因为债务人的欺诈行为而遭受财产损失。如果债权人并未因此遭受实际损失,那么就不能构成诈骗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