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为国家工作人员的领导挪用公款,财务人员知情不报的,一般不会构成犯罪。如果财务人员接受领导的指令而配合,其有可能构成共犯。对于犯挪用公款罪的行为人,一般会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严重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八十四条 【挪用公款罪】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进行非法活动的,或者挪用公款数额较大、进行营利活动的,或者挪用公款数额较大、超过三个月未还的,是挪用公款罪,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严重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挪用公款数额巨大不退还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
挪用用于救灾、抢险、防汛、优抚、扶贫、移民、救济款物归个人使用的,从重处罚。
2024-12-18 10:52
如果挪用的公款与女友的经营活动无关或者女友毫不知情就牵涉不到女友。若女友知情不报或者其他情形,可能构成包庇罪。按照规定,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进行非法活动的,或者挪用公款数额较大、进行营利活动的,或者挪用公款数额较大、超过三个月未还的,是挪用公款罪,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2022-09-16 15:56
领导违规财务人员要看情况来判断是否有责任。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挪用公款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二条
对挪用公款罪,应区分三种不同情况予以认定:
(一)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数额较大、超过三个月未还的,构成挪用公款罪。
挪用正在生息或者需要支付利息的公款归个人使用,数额较大,超过三个月但在案发前全部归还本金的,可以从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给国家、集体造成的利息损失应予追缴。挪用公款数额巨大,超过三个月,案发前全部归还的,可以酌情从轻处罚。
(二)挪用公款数额较大,归个人进行营利活动的,构成挪用公款罪,不受挪用时间和是否归还的限制。在案发前部分或者全部归还本息的,可以从轻处罚;情节轻微的,可以免除处罚。
挪用公款存入银行、用于集资、购买股票、国债等,属于挪用公款进行营利活动。所获取的利息、收益等违法所得,应当追缴,但不计入挪用公款的数额。
(三)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进行赌博、走私等非法活动的,构成挪用公款罪,不受“数额较大”和挪用时间的限制。
挪用公款给他人使用,不知道使用人用公款进行营利活动或者用于非法进行营利活动或者用于非法活动,数额较大、超过三个月未还的,构成挪用公款罪;明知使用人用于营利活动或者非法活动的,应当认定为挪用人挪用公款进行营利活动或者非法活动。
单纯知情不举报,不用承担刑事责任,但是若接受指令而配合,其有可能以共犯论处,因领导指令的行为不属违法性阻却事由,但可主张减轻处罚。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挪用公款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八条之规定,挪用公款给他人使用,使用人与挪用人共谋,指使或者参与策划取得挪用款的,以挪用公款罪的共犯定罪处罚。
2024-08-21 15:18
倘若有人不当挪用公共资金作为涉嫌犯罪行为,可积极向受其影响之单位检举揭发,若涉案情况严重,毫不犹豫地及时向公安部门报案求助。
挪用公共资金罪,乃指国家公务人员充分利用职务优势,私自将公有财产据为己有进行非法或不当牟利活动,或者明目张胆地挪用巨额公款投入盈利领域,又或是擅自挪用公款超逾法定时限3个月尚未偿还,由此触发了刑法规定的犯罪行为。
2025-01-21 11:11
领导老要劳动者挪用公款,劳动者可以直接向单位管理纪律的部门责任人举报;领导已经挪用公款的,劳动者可以直接报警。领导只是教唆挪用公款的,按用人单位规章制度处罚,达到严重违反用人单位规章制度承担的,单位可以直接开除。
2024-08-21 10:55
1、员工挪用公款,领导如果不知情就承担责任。
2、员工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进行非法活动的,或者挪用公款数额较大、进行营利活动的,或者挪用公款数额较大、超过三个月未还的,领导知情并构成共同犯罪的,一般会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3、如果犯罪情节严重的,一般会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
4、如果数额巨大不退还的,一般会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