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外人和第三人的区别:
1、利益关系不同。
案外人是指未参与此案但在法律上的权益因执行行为而可能受到侵害的人;
第三人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辅助该诉讼一方当事人进行诉讼的参加人。
2、诉讼地位不同。
案外人在此案没有独立诉讼的地位,而第三人在诉讼中具有独立的诉讼地位。
3、利害关系不同。
第三人为参与案件审理又有利害关系的人,而案外人就属于没有参与案件审理,但有利害关系的那一类人。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2017修订)》第五十六条 诉讼第三人和第三人异议之诉
对当事人双方的诉讼标的,第三人认为有独立请求权的,有权提起诉讼。对当事人双方的诉讼标的,第三人虽然没有独立请求权,但案件处理结果同他有法律上的利害关系的,可以申请参加诉讼,或者由人民法院通知他参加诉讼。人民法院判决承担民事责任的第三人,有当事人的诉讼权利义务。前两款规定的第三人,因不能归责于本人的事由未参加诉讼,但有证据证明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调解书的部分或者全部内容错误,损害其民事权益的,可以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民事权益受到损害之日起六个月内,向作出该判决、裁定、调解书的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人民法院经审理,诉讼请求成立的,应当改变或者撤销原判决、裁定、调解书;诉讼请求不成立的,驳回诉讼请求。
2025-03-13 14:13
在法律上,“案外人”和“第三人”是两个专业术语,它们都是指与一个法律案件有关的人,但是他们的角色和地位是不同的。
首先,我们来看看什么是“案外人”。简单来说,案外人就是跟一个法律案件没有直接关系的人。比如说,张三和李四发生了纠纷,他们把这个纠纷告到了法院。在这个案件中,张三和李四是当事人,而王五如果没有参与这个纠纷,他就是案外人。这就像在足球赛中,两个队伍正在比赛,观众就是案外人,他们只是在旁边看,但并不参与比赛。
然后,我们再来看看什么是“第三人”。第三人是指在一个法律案件中,除了原告和被告之外的其他人。但是,这个“其他人”并不是随便一个人,他必须是跟这个案件有一定关系的人。
2020-10-30 16:06
利害关系人一般认为是权益受到行政行为侵害的直接当事人。“法律上利害关系”是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与行政行为之间存在的一种因果关系,所以,从合法权益、行政行为及其两者之间的因果关系这三个维度来探讨“法律上利害关系”的构成是较合乎逻辑的研究进路。
2022-11-19 16:10
劳务派遣和编外人员的区别主要有三个。
1.两类人员签合同的对象不同。劳务派遣是和第三方派遣公司签合同,劳动者应当与接受以劳务派遣形式用工的单位(以下称用工单位)订立劳务派遣协议。而编外人员只需要和实际用人方,学校或者机关单位等,签订劳动合同。
2.工作形式不同。劳务派遣用工是补充形式,只能在临时性、辅助性或者替代性的工作岗位上实施。用工单位应当严格控制劳务派遣用工数量,不得超过其用工总量的一定比例,具体比例由国务院劳动行政部门规定。但编外人员的工作和普通签订劳动合同的工作是一样的。
3.薪酬发放的主体不同。劳务派遣单位应当与被派遣劳动者订立二年以上的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按月支付劳动报酬;被派遣劳动者在无工作期间,劳务派遣单位应当按照所在地人民政府规定的最低工资标准,向其按月支付报酬,而实际用工单位是不需要在支付薪酬的。而编外人员则是由实际用人单位按照合同约定发放工资。
2022-09-20 13:56
第三方合同是指企业将人事外包给相应的人力资源公司,员工进入企业工作时,不是和企业之间签劳动合同,而是与企业外包的人力资源公司(即第三方)签劳动合同,所以注意员工到企业工作属于派遣性质,不是企业的正式员工。直接和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的是正式劳动合同。先和劳务派遣公司(第三方人力资源公司)签订合同,然后以派遣的性质派遣到用人单位去的,是劳务派遣合同(通常叫外派员工,非正式员工)。
一般来讲没多大区别,主要是在待遇和福利上有所不同(例如没有在用人单位编制,工资比正式员工少,福利也比正式员工少等),其他一些方面(例如有否双休,节假日有无休假,具体工作时间,有无其他补贴,加班工资的计算,毁约责任等)主要看合同上规定的内容。
2022-09-16 14:13
1、签订时间不同。
三方协议是学生在校期间签订的,而劳动合同是在毕业生毕业离校后到单位正式报到后签订的。
2、主体不同。
三方协议的主体是三方,即学校、毕业生和用人单位;而劳动合同的主体是两方,即劳动者和用人单位。
3、内容不同。
三方协议的主要内容是毕业生如实介绍自身情况,并表示愿意到用人单位就业、用人单位表示愿意接收毕业生,学校同意推荐毕业生并列入就业方案;而劳动合同是记载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的权利和义务,是劳动关系确立的法律凭证。
4、目的不同。
三方协议是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关于将来就业意向的初步约定,是编制毕业生就业方案和将来双方订立劳动合同的依据。而劳动合同主要是劳动关系确立后使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的合法权益得到应有的保障。
5、适用的法律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