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缓刑当庭是否可以走,取决于具体的司法实践和法院的安排。在中国,如果被告人被判处缓刑,且判决书尚未生效,通常需要在法庭上办理一定的手续后才能离开。以下是一些可能的情况:
当庭释放:如果被告人之前已经被羁押,且法院在宣判时立即决定对其适用缓刑,被告人可能会当庭释放。但这通常需要法院先作出变更强制措施的决定,如将羁押改为监视居住或取保候审,并通知相关公安机关。
回看守所办理手续:如果被告人是从看守所直接到法院的,即使被判处缓刑,可能也需要先回到看守所办理相关释放手续,如取回个人物品、办理出所手续等。
法律文书送达:在判决书生效之前,被告人通常不能立即离开。法院需要将判决书等法律文书送达给相关公安机关和被告人,这个过程可能需要一定的时间。
上诉期间:如果判决书尚未生效,且被告人或原告方提出上诉,那么被告人可能需要等待上诉结果出来后才能离开。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二百八十三条 在附条件不起诉的考验期内,由人民检察院对被附条件不起诉的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进行监督考察。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监护人,应当对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加强管教,配合人民检察院做好监督考察工作。
附条件不起诉的考验期为六个月以上一年以下,从人民检察院作出附条件不起诉的决定之日起计算。
被附条件不起诉的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遵守法律法规,服从监督;
(二)按照考察机关的规定报告自己的活动情况;
(三)离开所居住的市、县或者迁居,应当报经考察机关批准;
(四)按照考察机关的要求接受矫治和教育。
2022-10-20 17:09
我国刑事诉讼法并没有规定缓刑全部是当庭宣判的,所以缓刑既可以当庭宣判,也可以是定期进行宣判,依据案情而定的。判决书应当由审判人员和书记员署名,并且写明上诉的期限和上诉的法院。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二百零二条规定:宣告判决,一律公开进行。当庭宣告判决的,应当在五日以内将判决书送达当事人和提起公诉的人民检察院;定期宣告判决的,应当在宣告后立即将判决书送达当事人和提起公诉的人民检察院。
2022-02-24 10:21
2023-03-17 16:50
我国刑事诉讼法并没有规定缓刑全部是当庭宣判的,所以缓刑既可以当庭宣判,也可以是定期进行宣判,依据案情而定的。判决书应当由审判人员和书记员署名,并且写明上诉的期限和上诉的法院。
缓刑指对被判处一定刑罚的罪犯,在一定期限内附条件地不执行所判刑罚的制度,是对刑罚的暂缓执行,其执行形式为对触犯刑律,经法定程序确认已构成犯罪、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人,先行宣告定罪,暂不执行所判处的刑罚。缓刑不是一种刑罚,而是一种刑罚的执行方式。
所以,缓刑并不是必须当庭宣判的。
2022-09-24 13:53
1、合同到期后可以立即走人。
2、劳动合同到期,是自然终止劳动合同,不是解除劳动合同,只要合同中没有约定需要劳动者提前告知,劳动者就没有提前三十日通知用工单位的义务。
3、这是用人单位自己在劳动合同的管理上没有到位,用人单位自己有责任提前征询劳动者是否续签劳动合同,劳动者不愿续签的,用人单位可以提前安排工作交接。
4、现在劳动合同已经到期,合同已经自然终止,已经不属于该单位的人,只要办理离职手续就行。单位不办理离职手续违法,可以向劳动部门申诉维权。
2022-10-11 14:08
签了劳动合同并不是想走就走。
劳动者与公司签订劳动合同后是不可以随时辞职的,劳动者辞职的,只需要提前一个月以书面的形式通知用人单位就可以解除劳动关系。根据法律规定,劳动者提前三十日以书面形式通知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劳动者在试用期内提前三日通知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没有提前30天提出离职,劳动者直接提交辞职信就走人,给用人单位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招聘劳动者产生的费用,用人单位可以要求劳动者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