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典中规定继承权纠纷提起诉讼的期限为2年,自继承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犯之日起计算,不知道权利被侵害的20年为最长的期限。
但是民法典新规中对继承权受到侵害请求法院保护的期限作了规制,同普通的民事侵权诉讼时效一致适用三年诉讼时效,最长期限还是20年。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八十八条 【普通诉讼时效、最长权利保护期间】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三年。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诉讼时效期间自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受到损害以及义务人之日起计算。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但是,自权利受到损害之日起超过二十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护,有特殊情况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权利人的申请决定延长。
2025-01-03 10:59
诉讼时效乃指当民事权益遭受侵害之时,作为权利人倘未能及时行使主张之权利,待法定时效期限届满之际,则负有履行义务者有权享有诉讼上之抗辩权矣。
依据我国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相关规定,公民或法人等民事主体请求人民法院对其合法民事权益予以保护的诉讼时效,应为三年时间。
在此之外若有特别法规加以规定的,则需遵从该特别法规所确立之规则行事。
诉讼时效期限自权利人知晓或是应该理解到自身民事权益受到了实际损失及负有责任者之日起开始计算。
另外,针对诉讼时效的计算方式,如果法律有所特别规定,则同样需遵照此种标准执行。
然而,如若自权利遭受损害之日算起已超出了二十年时间,那么对此类案件人民法院将不再予保护。
但若存在特殊情形,人民法院可根据权利人提出的申请进行个别处理,决定是否延迟诉讼时效。
2022-11-22 13:42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八十八条规定,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三年。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诉讼时效期间自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受到损害以及义务人之日起计算。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但是,自权利受到损害之日起超过二十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护,有特殊情况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权利人的申请决定延长。
第一百八十九条规定,当事人约定同一债务分期履行的,诉讼时效期间自最后一期履行期限届满之日起计算。
第一百九十条规定,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对其法定代理人的请求权的诉讼时效期间,自该法定代理终止之日起计算。
2024-04-22 14:07
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三年。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诉讼时效期间自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受到损害以及义务人之日起计算。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但是自权利受到损害之日起超过二十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护;有特殊情况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权利人的申请决定延长。
2022-08-09 15:45
诉讼时效是指权利人在法定期间内不行使权利即丧失请求人民法院依法保护其民事权利的法律制度。也就是说,法律只保护民事主体在诉讼时效的有效期间内的胜诉权,超过诉讼时效有可能带来败诉的风险。换言之,权利人在法定期间内不行使权利,持续到一定期间而致使其请求权丧失胜诉权的法律事实,可称为诉讼时效期间,又称为即权利消灭。
民法典规定诉讼时效的意义不是鼓励债务人想方设法拖延义务的履行,也不是鼓励债务人不劳而获,不履行债务,而在于:
(1)稳定财产关系。免得财产关系长久处于不肯定状态。
(2)有利于促使权利人及时行使权利。在规定期限内不行使权利而又无正当理由,说明权利人已不关心自己权利的实现。
(3)有利于法院更好的地收集证据,解决纠纷。如果没有时效限制,年代久远而造成纠纷难以解决。
2022-08-09 15:39
一是普通时效,新通过的《民法典》规定普通时效期间为3年。二是特别时效,是法律特别规定仅适用于某些特殊民事法律关系的时效期间,如果法律有特别时效规定的,就不适用3年时效,而应适用特别时效。例如,《民法典》第594条规定,因国际货物买卖合同和技术进出口合同争议提起诉讼或者申请仲裁的时效期间为4年。《保险法》第26条规定,人寿保险以外的其他保险的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向保险人请求赔偿或者给付保险金的诉讼时效期间为2年,自其知道或者应当知道保险事故发生之日起计算。三是最长时效,《民法典》规定20年,最长时效自权利受到损害之日起计算,不适用中止、中断和延长的规定。